摘要: (一)蛋壳的颜色越深就越好吗?弄清来龙去脉,你就彻底理解了。 1.先弄清楚“鸡蛋的形成过程” 首先是母鸡的卵巢产生卵细胞,每一个都有潜力形成一枚蛋黄。卵细胞成熟后(形成蛋黄)就进入输卵管;继续下行,在输卵管的膨大部被浓蛋白和稀蛋白包裹,形成我们所说的蛋清(蛋...
(一)蛋壳的颜色越深就越好吗?弄清来龙去脉,你就彻底理解了。
1.先弄清楚“鸡蛋的形成过程”
首先是母鸡的卵巢产生卵细胞,每一个都有潜力形成一枚蛋黄。卵细胞成熟后(形成蛋黄)就进入输卵管;继续下行,在输卵管的膨大部被浓蛋白和稀蛋白包裹,形成我们所说的蛋清(蛋白)。接着,它离开膨大部进入峡部,形成内外蛋壳膜,这个时候,蛋黄和蛋白都已经呈现,就是一个没有蛋壳的“软蛋”了。下一个目的地是子宫,子宫液的渗入使蛋的重量增加,形状变圆,接着,钙质被沉积到蛋壳膜上,形成蛋壳,并在蛋壳外面敷上薄薄的角质层保护膜,同时由输卵管下端壁内的色素细胞所分泌的色素沉积物“刷上”一层颜色。至此,一个完整的鸡蛋终于宣告成功。从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鸡蛋壳形成于整个加工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在蛋壳颜色形成前,蛋里面的物质都形成了。所以,从时间顺序上来看,蛋壳的颜色也不能直接影响鸡蛋的营养成分。
2.蛋壳颜色仅仅取决于母鸡的基因
事实上蛋壳色素与它所吃的食物或者饲料没有直接联系,主要与基因有联系 。不同基因的鸡,下的蛋的颜色不一样,它受常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位点控制。其次,蛋壳颜色与母鸡的饮食、健康等后天因素有关,个体差异也不小。对于不同色系的蛋,其蛋重、组分可能会有所差异;对同一色系的蛋来说,也可能有一些鸡蛋会出现蛋壳颜色较浅,蛋白也较少的现象。不过,总体来说,鸡蛋壳的颜色与鸡蛋影响并没有直接关系,不同颜色蛋壳的鸡蛋,营养价值并没有很大差别。
(二)除去蛋壳的问题,还有哪些错误的观点误导着你?
1.蛋黄颜色越深越好
人们在吃鸡蛋的时候,总是觉得,蛋黄的颜色越深越有营养。并且觉得蛋黄颜色深的鸡蛋就是土鸡蛋,蛋黄的颜色也因此被很多人拿来当做判断鸡蛋是否是土鸡蛋的标准。其实,蛋黄的颜色是取决于鸡所吃的食物。户外散养的鸡吃的食物是五花八门,有蔬菜、虫子、杂粮、野草等,再加上气候、水源和土壤的差异,蛋黄的颜色也就有很大区别。因此,蛋黄的颜色也不是判断鸡蛋是不是土鸡蛋的标准,蛋黄颜色越深并不代表鸡蛋营养越高。一味追求蛋黄颜色深,只会钻进不法分子设的圈套。
2.蛋黄胆固醇高不能吃
很多人都认为鸡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太高,所以在吃鸡蛋时,都会把鸡蛋黄扔掉,而只吃鸡蛋清。其实,这种做法不但浪费,而且很不科学。鸡蛋清的主要营养成分为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相比而言,蛋黄的营养其实更为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脂溶性维生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还有磷,铁等元素。所以,普通人适量吃一些鸡蛋黄是有益无害。儿童吃鸡蛋黄还能促进大脑、骨骼的发育,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3.鸡蛋煎着吃营养更好
很多人都喜欢吃煎鸡蛋,吃饭或是吃面条的时候总喜欢来个煎鸡蛋。煎鸡蛋时,鸡蛋中的脂肪、蛋白质以及其他维生素都会被油的高温所破坏掉。如果鸡蛋煎得过老,蛋白可能被烤焦,在高温下会形成有毒物质。另外,鸡蛋煎着吃,可能使人摄入超量的油脂,引起血脂增高。因此,吃鸡蛋时,最好采用蒸、煮的做法,这样才能保证鸡蛋的营养不被过多的破坏。
4.半生不熟的蛋更有营养
很多人在煮鸡蛋或煎鸡蛋时,会选择不让鸡蛋熟透,而是做成糖心蛋或是只单面煎蛋,并认为这种鸡蛋不仅吃起来口感鲜嫩,而且鸡蛋的营养不会被破坏。其实,这种做法对健康的伤害是很大的。虽然鸡蛋看似有蛋壳的包裹会很干净,但实际上蛋壳上有许多细细的小孔,各种细菌都能通过这些小孔进入到鸡蛋内部。研究表明,没有熟透的鸡蛋,其中的细菌无法被完全杀死,而这些细菌中可能还有使人致病的致病菌。如果人吃了病原菌未被完全杀死的鸡蛋,就可能会出现恶心、发热、上吐下泻等现象。因此,我们在吃鸡蛋时,最好让鸡蛋完全熟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