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动物图片及名称大全,欢迎来到奇妙的动物世界,欢迎光临爱动物网!

欢迎小伙伴加入爱动物交流群:186478492  爱动物交流群

漫话大马哈鱼

作者:佚名 2015-11-09 浏览: 4,052 评论:0

摘要: 大马哈鱼,亦作大麻哈,学名鲑鱼,简称秋鲑鱼。它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历史上松花江的珍贵名优鱼种。 关于大马哈鱼有很多的传说。 相传一年白露时节,唐王东征,被敌人围困在黑龙江边,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正当唐王一筹莫展之时,一位大臣奏道: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

大马哈鱼,亦作大麻哈,学名鲑鱼,简称秋鲑鱼。它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历史上松花江的珍贵名优鱼种。

漫话大马哈鱼

关于大马哈鱼有很多的传说。 相传一年白露时节,唐王东征,被敌人围困在黑龙江边,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正当唐王一筹莫展之时,一位大臣奏道: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借鱼救饥,玉帝便令东海龙王派一条龙带领鲑鱼前来镇守黑龙江。人马得到鱼吃,力量倍增,大获全胜。马,原来是不吃鱼的,自向东海龙王借鱼给唐王,马便开始吃鱼了,但 也只是吃鲑鱼。所以便把鲑鱼叫做“大马鱼”。许多年后,又是白露时节,有一个叫什尔大如的部落首领所率人马被敌人追到乌苏里江边,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粮草又断,十分危机,这时一位谋士便向什尔大如献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东征时向东海龙王借鱼以解燃眉。”黑龙闻知,复率鲑鱼来到乌苏里江边,什尔大如得 救,便率部在沿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便是今天的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后,便有大批的鲑鱼来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赫哲人称“大马 鱼”为“达乌依玛哈”,后经演变,就把鲑鱼叫做“大马哈鱼”。

大马哈腹部上都有紫红色的印痕,相传是在唐王东征时,蜂拥而来的大马哈鱼,跃到唐王的御舟上,唐王不悦,便令将士用棍棒将其驱之于黑水之中,所以至今大马哈鱼的腹部仍有紫红色的印迹。

大马哈鱼生于江,长于海,死于河。每当暮春时节,江河冰解,小鱼即乘流冰入海,得咸淡混合的水之后长得较快,待三至五年,体重4斤左右达到性成熟后,便 以出生河流而形成各自的群体成群结队地由日本海、鄂霍次克海,逆流进入黑龙江。一路乘风破浪,奋力拼搏,勇往直前,无一还者。

提起大马 哈鱼,由海入江,十分有趣。东北历史地理学家曹廷杰在《西伯力东偏纪要》中,对此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在黑龙江下游的东北海(鞑靼海)口有一种长一二丈,大数围,头上有孔,名叫麻特哈的大鱼,等江面青蛾再次飞起时(七月十五至八月底),便驱送大马哈鱼入江。这种叫麻特哈的大鱼,即辽金史本纪所载之牛鱼 也。所说牛鱼,亦即鲟鱼,因其头酷似牛,故名,产于黑龙江、松花江。

传说的麻特哈鱼,奉海神之命专门送鱼入江,黑斤、济勒弥诸人通呼其 为麻特哈,或称麻勒特。在送大马哈鱼入江之前,也就是五月江面花蛾变白时,麻特哈先将乌互路鱼送入黑龙江中。等到六月至七月十五日前青蛾初起时再送七里性鱼入江。送大马哈鱼入江已经是第三次了。在送鱼过江时麻特哈鱼如江豚之涉波,孔中喷水高一二丈,訇然有声,可闻数里。麻特哈忠于职守,恪守时间,严格地 点。每次驱鱼入江,都是逆流而上,“掀波喷浪,势甚汹涌”,而且每次驱鱼又都是到特林河口而返。

逆流而行的大马哈,至霜降节时可逆流游 至呼玛尔河、汤旺河、木兰达河等地。在大马哈鱼逆流而上的过程中,它什么也不吃,完全依靠自身积累的丰富营养而搏击波浪。此时,母鱼追啮雄鱼之尾不放,俗称为“咬巡”,当雄鱼被雌鱼咬后,便有白沫下泄。雌鱼吸食之后受孕卵便开始孵散,但雌鱼仍昼夜追赶不舍,惟其到了江河滩石中便不再游去,由雌鱼以尾鳍拍扪石砾,借水流冲击形成卵穴,俗称这里为“巡场”。排卵受精后雌鱼复以尾鳍拍打石砾覆盖受精卵,雌雄鱼徘徊于产卵穴(巡场周围)等体力耗尽便身陷穴中自己死 去,短暂的—生便这样匆匆地过去了。受精卵在翌年冰雪融化时,胚体孵出,小鱼在“巡场”逗留一两个月,开始索食,不久随流归入大海。如此往复,年复一年。 “往来生死”,“大马哈鱼恋故乡,长在海里死回江”等谚语是对大马哈鱼特点、习性的最生动、最形象的描绘。

大马哈鱼有着重要的经济价 值。因为大马哈鱼是人们的物质食粮。乌稽人取其为脯,宁古塔、黑龙江(瑷珲)等处“边地人取鱼炙干,积之为粮”。阿稽各喀剌走山的人,以及宁古塔地方的贫困者多服用之。大马哈鱼还可为鲊或咸菜。曝干加工为鲊,成为馈赠的礼物,烘熏成腊制食品以后,则成为沿江普通劳动者的咸菜。

大马哈鱼经 济价值最高的还要数鱼子。对此,各种志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和描绘。或云其大如玉蜀黍,或云其若梧桐,或云其腹多子大如黄豆,或云其像玛瑙一样鲜红、晶莹、透明,啖之,一股鲜水。同江有“大马哈鱼子——鲜红”的歇后语流传。大马哈鱼子营养成份极高,仅次于鲟鳇鱼子。加工后的鱼子加以香菜末、葱花等作料,同样是 少有的美味。加工的大马哈鱼子酱更是名贵佳肴,尤其是抚远产的大马哈鱼子,颗粒饱满,好于日本、俄罗斯等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素有抚远“红珍珠”之 称。经过深加工的鲟鳇鱼子酱、大马哈鱼子酱,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市场,成为黑龙江省渔业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大马哈鱼皮可制作衣袜 鞋等。《柳边纪略》载,大马哈鱼其皮色淡黄,“若文锦,可为衣、为裳、为履、为袜、为线。”用大马哈鱼制成的衣服,四季均可穿用。又因其皮柔软,可以进行 色染。日光一照,色彩斑斓,如五色文锦。乌稽人穿着大马哈鱼皮制成的衣服及袜履登山,俗呼乌稽鞑子。赫哲人更因为与大马哈鱼有不解之缘,并以其为衣食的主要来源,所以又称其为鱼皮鞑子。

大马哈鱼又可以用来纪年观候。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人原来不纪年,根本不知道岁月的概念, 每见到大马哈鱼到来一次,便知又是一年,盖以来鱼一度为二岁。另外赫哲人及沿江渔民以前还以大马哈鱼来观察节候,如大马哈鱼入黑龙江的时间为七月十五至八月初一,而鱼蛾生长的时间为七月下旬,故谚曰:“大马哈鱼蛾,处暑生江河。”大马哈鱼大批来到抚远的时间为白露(八月初十左右),又有谚曰:“大马哈鱼穿 花棉袄,顶着白露准来到”;“大暑鲤子闹,白露大马哈。”大马哈鱼的行程为每昼夜30—50公里,所以到呼玛尔河和汤旺河的时间已是寒露(九月初十左右),大约走了一个半月,到巴彦的时间已是霜降(九月二十五左右)了。

大马哈鱼的产量是随着疆域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清末、民国 初年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江最多,就连松花江中游的木兰达河和呼兰附近的江河也很多。宣统《呼兰府志》记载:“大马哈鱼腾踔岸上,如积薪然。”据民国《黑龙 江志稿》记载,每当夏初,乌苏里江融化,幼鱼乘流而下的时候,松花江下游不计其数的大马哈鱼常常使江面挤塞,甚至断流,就像架起了桥梁一样。由于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和过量捕捞,大马哈鱼资源不断减少,这种状况将难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