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春玲 又到了蝉鸣声声的季节,听着窗外的蝉唱,我禁不住思绪万千。犹记童年捉蝉的乐趣,在那些生活困窘的岁月里,蝉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还常常被孩子们当成玩具。多年以后,我在唐诗宋词的平仄里与蝉相遇,品味到了百转千回的人生况味。 人并不真正明白蝉的苦乐,然而,许多...
王春玲
又到了蝉鸣声声的季节,听着窗外的蝉唱,我禁不住思绪万千。犹记童年捉蝉的乐趣,在那些生活困窘的岁月里,蝉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还常常被孩子们当成玩具。多年以后,我在唐诗宋词的平仄里与蝉相遇,品味到了百转千回的人生况味。
人并不真正明白蝉的苦乐,然而,许多文人却闻蝉而愁,借蝉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块垒。北宋的风流大才子柳永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跃然纸上,酝酿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因蝉声而更觉离别感伤的还有唐代的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朝的孟浩然在《秦中寄远上人》中写道:“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蝉鸣本与愁毫不相干,而诗人闻蝉而愁,这都是因自己心中有愁罢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写下了很多寓意深远的诗词。“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朝虞世南的《蝉》展示了一个清高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则借蝉的高洁品行“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呼号,历经千年之后依然响在耳畔。李商隐的《蝉》更是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在一起,“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而自己的身世遭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大诗人虽然满腹才情,却的确是命运多舛。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唐诗宋词中的“蝉”里感受到美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把“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夜间的“蝉鸣”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叫,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会带给人别样的清幽。北宋词人周邦彦的《鹤冲天》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橱,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弹指拈花的瞬间,一些颜色绽放,一些气息萌动,一些悲戚消逝,一些愁绪散开,那是多么惬意的夏日时光啊!初读“高柳乱蝉多”,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欣喜,那样的景象儿时我们都见过的,不过是懵懂无知,只专注于如何捕捉树上的蝉,不懂那些诗意的美好。
唐宋的迁客骚人早已踏着岁月的行板走远,在这个夏日,蝉声依然高低起落,对于任何一个在乡野长大的人,无论他已是“精英”或者“显贵”,在某个瞬间,蝉声总会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