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活中我们去逛商场,或者双十一大采购,最后会发现买了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就是控制不住要“剁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提出的纳什均衡理论阐述,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理性的。 电影《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图片来源:豆瓣...
生活中我们去逛商场,或者双十一大采购,最后会发现买了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就是控制不住要“剁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提出的纳什均衡理论阐述,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理性的。
电影《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图片来源:豆瓣网)
什么是“非理性选择”?
讲一个经典的故事说明一下。A和B私入民宅盗窃被抓,警察将两人隔离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察给出的政策是:假如A和B都抵赖,那么各判刑1年(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偷窃罪,但可以判私闯民宅的罪行);假如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那么坦白的无罪释放(有功,减刑8年),抵赖的人判10年(加刑2年);要么两人都坦白(证据确凿),那么各判8年。
在此案例中,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两人各判1年。然而,事实却是最终两人都会选择坦白,被各判8年。为什么最后会形成非常不利的局面呢?
在审讯过程中,两人会经历相似的心理过程:假设他坦白,此时如果我抵赖,得坐10年监狱,如果我坦白最多才8年;假设他抵赖,如果我也抵赖,我会被判1年,如果我坦白,则可以被释放。综合以上情况,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这就造成了最后两人均坦白的结果。两人均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果却是损人不利己——理性目的,导致非理性结果。
泡蟾择偶:自然界中的“非理性选择”
人的非理性选择在市场经济和生活中普遍存在。在人类社会中,非理性选择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具有充足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那么,其它生物是否也存在像人类一样的非理性行为呢?
最近,科学家利用南美泡蟾(Physalaemus pustulosus)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雌蛙选择雄蛙时也存在“非理性选择”行为。
雄性泡蟾鸣叫时硕大的鸣囊(图片引自Ryan 2017,由Ryan Taylor拍摄)
雄性泡蟾通过鸣叫求偶;雌性泡蟾在选择配偶时,靠雄性的叫声来区分雄性的质量。观察发现,在一般的雄蛙A和更优秀的雄蛙B之间,雌蛙通常选择B。然而,当第三只更差的雄蛙C出现时,雌蛙就开始失去理性,选择一般雄蛙A的概率大大增加,甚至超过B。复杂的择偶环境下,雌蛙表现出非理性选择,而非最优配偶选择。
南美洲泡蟾雌雄抱对产卵的场景(图片引自Ryan 2017,由Ryan Taylor拍摄)
雌性泡蟾在选择配偶时为什么会失去理性呢?诱饵效应(Decoy Effect)可以解释这一非理性选择现象。
诱饵效应是指人们在选择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时,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被“诱饵”帮助的选项通常称为“目标”,另一选项则被称为“竞争者”。
举个例子,市场上有A和B两款MP3播放器,消费者在购买时主要参考价格和内存两个指标。A款价格贵,同时内存大;B款便宜,内存小(如上图所示)。通常,消费者会各取所需,想要内存大的会买A,想要价格便宜的会买B。
如果此时在市场上投放C款播放器(如上图所示),因为A款在价格和内存两个指标上都优于C款,而B款只在价格一个指标上优于C款,此时选择A款播放器的消费者会显著增加——C就是增加目标产品A销售量的“诱饵”。
同样,如果在市场上投放D款播放器(如上图所示),因为B款在价格和内存两个指标上都优于D款,而A款只在内存一个指标上优于D款,此时选择B款播放器的消费者会显著增加——D就是增加目标产品B销售量的“诱饵”。
市场营销员会为不同的目标产品提供不同的“诱饵”,从而达到精确控制目标产品销售量上升的目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被操控了。
没错,深刻影响着雌性泡蟾配偶选择行为的,正是诱饵效应!
如上图所示,鸣叫率和鸣叫种类是衡量雄蛙鸣叫优秀与否的两个重要参考指标。我们可以近似将A、B和C三个点横、纵坐标形成的矩形面积作为三者的综合吸引力值,A点在直线y=-x k上,B点在直线外,C点在直线内,所以矩形面积B>A>C,综合吸引力B>A>C。
当C出现时,C和A在鸣叫种类这一指标上较接近,但在鸣叫率这一指标上A甩开C一条街,C的存在更好的衬托了A,让A的优秀一目了然。尽管B在鸣叫率这一指标上甩开C一条街,但在鸣叫种类这一指标上C同样甩开B很远。因此,“诱饵”C的出现,让“目标”A从“竞争者”B中脱颖而出——非理性选择随着“诱饵”C的出现而发生。
“非理性选择”的动物行为学意义
那么,非理性选择的意义在哪?
雄性泡蟾的鸣叫虽然可以吸引雌性,但也会引起捕食者缨唇蝠(Trachopscirrhosus)的注意。研究发现,雄蛙鸣叫时引发水面的波纹振动,形成涟漪,缨唇蝠会根据雄蛙的鸣叫和鸣叫时水面形成的涟漪多重信号来定位和捕食泡蟾。
雄性泡蟾鸣叫时激起的涟漪(图片引自Ryan 2017,由Ryan Taylor拍摄)
雄蛙既要拼命鸣叫,向雌性展示自己的优秀,又要避免被蝙蝠吃掉,被蚊子叮咬——它们必须小心翼翼地求偶。在错综复杂的求偶场中,雌蛙也做出了相应的适应。在来去匆匆的雄蛙之间,雌蛙只能选择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而非久久等待最优秀的“青蛙王子”的出现,因为等待越久,被捕食的风险也越大。
缨唇蝠捕食泡蟾(图片引自Ryan 2017,由Merlin Tuttle拍摄)
经典的性选择理论认为,雌性在挑选配偶时会绝对地选择那些漂亮、雄壮、能叫的雄性,来增加后代的适合度。对任何一种雄性动物而言,想得到雌性的青睐,就要比其他雄性优秀——雄鸟就得有漂亮的羽毛,公羊就得有粗壮的角,雄蛙就得有硕大的鸣囊。
然而,雌性泡蟾的非理性选择证明性选择并非严格遵守最优配偶原则,而是会根据求偶环境变化发生调整。这与达尔文传统的性选择理论中的最优选择截然不同,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动物行为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雄孔雀漂亮的尾羽(图片引自Ryan 2017,由Jyshab Jysha拍摄)
华西雨蛙(Hyla gongshanensis)硕大的鸣囊(作者拍摄)
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韩庚饰演的林静有这样一句台词:“爱情的路上,我们都是瞎子,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爱情似乎有种魔力,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脱离现实,失去理性。
如今我们看到动物也会在“爱情”面前做出“非理性选择”,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主要参考文献:
W Halfwerk, PL Jones, RC Taylor, MJ Ryan, RA Page. 2014. Risky ripples allow bats and frogs to eavesdrop on a multisensory sexual display. Science 343 (6169), 413-416.
AM Lea,MJ Ryan. 2015. Irrationality in mate choice revealed by túngara frogs. Science 349 (6251), 964-966.
Ryan, MJ. 2018. A Taste for the Beautiful: The Evolution of Attra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