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以鲤鱼为代表的淡水鱼,是中国传统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角色,“鱼跃龙门”、“年年有鱼”等美好的希冀都寄托在这鲜活的生命之上,酸菜鱼、蒜泥鱼、剁椒鱼头、糖醋鱼更是中国八大菜系中川、鲁、湘、浙菜系中的佳肴典范。然而,在美国,宁愿去着力研发转基因三文鱼,让这种原本...
在中国,以鲤鱼为代表的淡水鱼,是中国传统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角色,“鱼跃龙门”、“年年有鱼”等美好的希冀都寄托在这鲜活的生命之上,酸菜鱼、蒜泥鱼、剁椒鱼头、糖醋鱼更是中国八大菜系中川、鲁、湘、浙菜系中的佳肴典范。然而,在美国,宁愿去着力研发转基因三文鱼,让这种原本望而生畏的新生物成为美国桌上客,也不让亚洲鲤鱼这样鲜活的生命受到餐饮界的“礼遇”反遭灭顶之灾,究竟所谓何故呢?
鲤鱼受邀远赴美国,为何让美国民众如此恐慌?
公开资料显示,随着20世纪初,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至北美,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分别形成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和五大湖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的繁荣发展,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废水、杀虫剂、化肥、含氯消毒剂、含磷洗涤剂等重金属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使北美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藻泛滥,鱼类大量死亡。加之97年美国蒙蒂塞洛动力公司核反应堆废水外溢事故,导致底特律河面起火,这一事件引发了加美两国的重视,开始着手进行治理。
20世纪60年代,美国基于找到一种比化学药物更安全的方式,来控制泛滥的水生植物,于是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局想到了“生物方法”。美国政府从东南亚进口包括大头鱼、鲢鱼、草鱼在内的8种亚洲鱼类(亚洲鲤鱼),投放到南部的部分养殖湖区中,使之作为池塘清洁员来净化水质。
亚洲鲤鱼在芝加哥泛滥成灾
然而,令美国野生动物局没有想到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亚洲鲤鱼难以忍受囚禁之苦,逃出限定水域,进入密西西比河、伊利诺斯河,在美国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中,鲤鱼缺乏自然天敌,于是迅速生长,这种繁殖能力强的亚洲鲤鱼,很快占据了美国河流中鱼类的90%。即便美国政府设网拦截,也无法阻止亚洲鲤鱼北上的决心。
直到2010年,一名女子在美国伊利诺伊河捕猎亚洲鲤鱼时,却遭遇鲤鱼突袭。一条鲤鱼突然跃出水面,猛力拍打其面部。这一事件,引起了美国民众对这种外来物种的极大恐慌,并决定采用气味诱捕、声学水枪惊吓、加强渔网布设等方法猎杀。
鲤鱼成灾,宁可猎杀,绝不呈席,所谓何故?
亚洲鲤鱼入侵美国生态系统,美国政府却束手无策,即便投入1.565亿元巨资,举行“亚洲鲤鱼峰会”研讨应对措施,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网友戏称:“放开这群鲤鱼,让我来,期望用吃货的方法解决问题”。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中也曾脑洞大开:中美两国交换领土,美国人全迁到中国,中国人全迁到美国,不带走一抷土,这大概是解决美国亚洲鲤鱼问题的终极方法。虽为玩笑,却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为何美国人民却从不食用亚洲鲤鱼呢?
坊间有解释称,美国人不食用鲤鱼是因为:淡水鱼土腥味重、美国人曾立法不食用淡水鱼、淡水鱼太贵、淡水鱼含有寄生虫等等解释。但这几种说法都被事实所推翻,结合中国人食用鲤鱼的习惯,我们不难发现,这或许跟鱼的特性,以及他们的食用方式有关。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性
从餐饮礼节上看,美国饮食习惯对于食用鲤鱼,具有挑战性。众所周知,淡水鱼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刺多,肉中带刺。中国人吃饭时使用的筷子,可以轻松辅助找到并夹出鱼刺,而美国人擅长使用的刀叉,限制了剔除鱼刺的灵活性。而且相比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吃鱼吐刺的习惯,欧美人餐桌上不允许将吃进嘴里的东西吐出来的“绅士”礼节,更是彻底断绝了食用多刺鲤鱼的可能性。
从烹饪方式上看,美国饮食的单一性,让鲤鱼“怀才不遇”。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通过炒、煎、炸、溜、熬、烩、焖、烧、涮、炖、卤、酱、熏、烤、炝、腌等多种烹饪工艺,加工治净,加热调味,使之成为集色、香、味、型、营养于一身的饮食艺术形式,自然对于鲤鱼的烹饪形式不拘泥于一两种。而在美国的餐饮中,以煮、煎、炸、烤、生吃为主,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对于这种外来食材,完全不知道如何烹饪食用才更鲜美。
从文化上来看,美国的鲤鱼文化的稀缺性,使美国对于鲤鱼的需求并不强烈。中国传统文化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鲤鱼跃龙门”又是为了讨一个好彩头,希望生活顺利、事业晋升,所以鲤鱼是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此,鲤鱼在中国的需求量就自然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从养殖到运送再到加工。而美国鲤鱼文化的缺失,自然而然,也就无法形成对鲤鱼食用的兴趣和产业规模。
最后,我们再回到美国引进鲤鱼的初衷上,原本用于清洁水质鲤鱼,体内必定含有过量的重金属、毒素等有害物质,食用这些鱼类必定对人体健康有害。这也许才是美国人民宁肯食用转基因的三文鱼,也不肯将亚洲鲤鱼搬上餐桌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