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11月12日下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共同发布了最新一期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需求状况的研究报告《 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报告指出,1970年至2010年间,中国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群数...
2015年11月12日下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共同发布了最新一期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需求状况的研究报告《 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报告指出,1970年至2010年间,中国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一半,而中国的生态足迹却在同时期上升超过一倍,中国已面临严峻生态挑战。
自2008年在国内首次发布关于中国生态足迹的研究报告以来,这是WWF第四次发布相关研究报告。
报告追踪了中国大陆682个物种2419个种群的时间序列信息,发现1970年至2010年间,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50%。其中,两栖爬行类物种下降幅度最大,为97%,兽类物种下降了50%。
“两栖动物不是恒温动物,气候的变化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 ”WWF中国执行项目总监李琳表示,人类活动和发展导致的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碎片化是导致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种群大规模衰退的主要原因。对于两栖爬行类和兽类而言,过度猎杀、气候变化也是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报告写道,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对资源和空间的竞争越强烈,人是灵长目动物中最繁荣和强大物种,人类在这场角逐中完胜了我们的“祖先”兼“近亲”,城镇、农田等人类创造的适宜生活环境占据了其他灵长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以中国18种灵长动物获得的数据表明,在1955年至2010年间种群数量下降了83.83%。
另一方面,得益于保护区数量的增长和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在早年种群数量显著下降之后,中国留鸟种群数量在1970年至2000年保持稳定,并在2000年后显著上升,1970年以来的种群数量上升43%。
报告还运用生态足迹指标,衡量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使用状况。生态足迹是人类为满足其需求而利用的所有生产性土地的总和,其中包括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渔业用地、林木产品生产所需的林地等。一个国家人均生态足迹的规模与组成,反映了该国普通人所消耗的商品与服务,以及利用于供应这些商品与服务所消耗的商品与服务。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单位均为全球公顷。
报告指出,到2010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达到2.6地球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达到1.7地球公顷,这意味着目前的生态超载已达到了需要约1.5个地球才能提供人类所需生物承载力的程度。
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占全球六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一。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低于全球平均,但是中国已经消耗自身生物承载力2.2倍的资源,生态赤字正在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森林过度砍伐、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等。
在中国,不同省市间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差异巨大,山东、河南、内蒙古9个中国生物承载力总量最高的省份集中了全国50%的生物承载力。目前为止,全国仅剩青海和西藏两个省份仍维持生态盈余。整体上,东部省份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高,中西部省份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
报告指出,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对中国生态足迹的快速上升产生了重要影响。城镇化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驱动人均生态足迹的上升;城市扩张会挤压森林、湿地、耕地、草地等的生态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超越环境容量和生物承载力的中国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是难以持续的。如何以有限的生物承载力支持快速增长的经济,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李琳说,希望中国能够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经济发展与生态退化脱钩的主题融入“一带一路”、“走出去”、南南合作等国际战略中,从而推动全球在一个地球生态资源界限内的可持续发展。
“更好的解决方案确实存在。倘若我们共同携手寻找这些更好地解决方案,就可以扭转现在的局势,使中国的发展不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WWF全球总干事马可・ 兰博蒂尼在会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