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陆春祥 明朝冯梦龙 《痴畜生》中这样说鹅:鹅性痴,见人辄伸颈相吓。故俗称痴人为“鹅头”。 小时候,鹅追人的场景还能生动浮现。 往往这样,几个小屁孩,漫无目的,东逛逛,西瞅瞅。突然,前方或身后,几只大白鹅声声尖叫,伸着长颈,向小屁孩们冲杀过来,胆子小的,...
作者:陆春祥
明朝冯梦龙 《痴畜生》中这样说鹅:鹅性痴,见人辄伸颈相吓。故俗称痴人为“鹅头”。
小时候,鹅追人的场景还能生动浮现。
往往这样,几个小屁孩,漫无目的,东逛逛,西瞅瞅。突然,前方或身后,几只大白鹅声声尖叫,伸着长颈,向小屁孩们冲杀过来,胆子小的,撒腿快跑,胆子大的,随地蹲下,抄起一块石头,和敌人怒目而视。这个时候,那鹅也会停下来,就如那些土狗,你越跑,它追得越快,因为,在它们心里,怕它们的,一定是可以打败的。胆子大的孩子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仗着自己声音大,个头大吗?大不了被你钳一下(鹅嘴巴的生理结构,导致它不可能像其他动物那样可怕),而它却很少有机会真正能钳到人。也许,它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大的攻击力。
鹅就是这样的,大概智商并不高。否则,祝英台为什么会嗔骂梁山伯同学是“呆头鹅”呢。
看梁山伯送祝英台下山途中的喜剧场景。
女书僮:你看前面一条河。
男书僮:漂来了一对大白鹅。
山伯:公的就在前边走。
英台:母的后边叫哥哥。
山伯:(此时凌波的动作十分可爱。头左右摆,凝视,双手一甩一摊,张嘴尖声唱。)未曾看见鹅开口,哪有母鹅叫公鹅?
英台:你不见母鹅对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英台顽皮地瞪眼,带点责怪地伸扇一指。)山伯:既然我是呆头鹅,从此莫叫我梁哥哥!(山伯佯怒,英台长揖赔礼,山伯转嗔为喜,抿嘴一笑,梁祝并肩前行。)
尽管,梁山伯也不喜欢“呆头鹅”,但是,梁兄的表现,确实是“鹅”的行为。上面这个著名的越剧场景中,至少可以看出梁兄的两大白痴:
不懂即兴比喻。一条河,又有一对大白鹅,这是什么样的寓意?这不连男女书僮都懂的事吗?但梁兄不理解。
不懂拟人手法。英台妹妹触景生情:我的傻大哥哎,母鹅都在叫公鹅哥哥呢,就你不懂我的心思!梁兄确实不理解。也许,正是梁兄的“鹅”味,憨厚,朴真,英台妹妹才超级喜欢吧。
初唐七岁神童骆宾王,一首 《咏鹅》小诗,将鹅的地位提高到了空前的地步。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都这么教他们,我也是这么教陆地同学的。可是,《咏鹅》,只是孩子眼中的一种假象,他不会想到更多。
“曲项向天歌”,智商肯定有问题,朝天有什么好喊的,难道是向天诉说,自己有多俊美?鹅只是可爱罢了,而且,它的可爱只显示在水里,如果水环境好,那才能“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现在,要看到这样的场景,是很奢侈的。
不过,你如果到泰晤士河畔,就能看到皇室所有的天鹅,很悠闲,别人都不敢动它们。早在12世纪,英国法律就曾规定,全国所有的天鹅都归君主所有,宰杀或杀害天鹅都列为叛国罪。我不知道为什么英国的皇室这么霸道,是高贵?难道高贵的就只有天鹅?难道高贵仅属于皇室?但不管怎么说,鹅的生命权得到了充分而有效的保证。
宋代徐铉的笔记《稽神录》中有一则《平固人》,因为一客人听得懂鹅语,而救了一村的鹅:虔州平固人访其亲家,因留宿。夜分,闻寝室中有人语声,徐起听之,乃群鹅语曰:“明旦主人将杀我,善视诸儿。”言之甚悉。既明,客辞去。主人曰:“我有鹅甚肥,将以食子。”客具告之。主人于是举家不复食鹅。顷之举乡不食矣。
到现在,人类也只是在利用鹅的纯真和简单思维。
媒体报道说,新疆沙湾县,在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犬防的同时,开创了维稳工作新亮点:鹅防。
他们的理由是:鹅的警惕性非常高,某种程度上,比狗好使。入侵者可以丢药包子,毒死狗,而鹅一养一群,想要放倒它,很难。
这应该是一个喜剧场面。但愿鹅,能在维稳中出大力。
绍兴兰亭,“鹅池”两个大字,已经有1600多岁的年纪了,王羲之手书,正幻化为一群机灵的大白鹅,伸项高音,向我飞奔而来!它们不是来吓我的,它们是来热情迎接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