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动物图片及名称大全,欢迎来到奇妙的动物世界,欢迎光临爱动物网!

欢迎小伙伴加入爱动物交流群:186478492  爱动物交流群

动物会哀悼逝者吗

作者:佚名 2015-10-16 浏览: 3,014 评论:0

摘要: 无言的悲伤 动物不会开口说话,要明确它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无疑很困难。但很多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群体性生物,也看重个体间的关系,也要面对关系的终结,而且许多动物的大脑构造与人类非常相似。因此有人类学家相信,动物完全会像人类一样产生悲伤的情绪,只不过,动物的这种伤感...

动物会哀悼逝者吗

无言的悲伤

动物不会开口说话,要明确它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无疑很困难。但很多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群体性生物,也看重个体间的关系,也要面对关系的终结,而且许多动物的大脑构造与人类非常相似。因此有人类学家相信,动物完全会像人类一样产生悲伤的情绪,只不过,动物的这种伤感本能可能达不到人类那样复杂的程度。首先,它们的大脑在回忆和怀念上的功能有限。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可能放纵自己沉湎于悲痛。面对严酷的大自然,大多数动物必须为生存而抗争,相对于悼念亡者,种群的存续和免遭淘汰更为重要。

研究发现,处于悲痛中的动物的行为举止和患抑郁症或失去至爱的人类极为类似,比如无精打采、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就拿有些人讨厌的乌鸦来说,当乌鸦群中有一员死去,其他成员会受到深深触动。一只死去的乌鸦会迅速吸引来两三只乌鸦。它们俯冲而下,发出特殊的悲鸣召集来更多的同类。伴随着死寂的沉默,它们犹如举行仪式一般落到地上环绕着死去的同伴。一些乌鸦还会叼来木棍、小草放在尸体周围或上方。直到“祭奠仪式”结束,“哀悼”完死去的同伴,它们才会转身飞走。

象群会为死去的成员举行葬礼。整个仪式带着虔诚和尊敬,相关的记载和描述并不少见。2003年,肯尼亚国家公园内一头名叫埃莉诺的非洲象的去世就给动物学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埃莉诺是象群的女王,在产下一头小象后生了病。一天,埃莉诺在一头雌象面前突然倒下,那头雌象大声嚎叫,并触碰埃莉诺,试图用象牙拉起它。第二天埃莉诺死了。整整一星期,埃莉诺的象崽和象群中的雌象都来“探望”它。直到埃莉诺的象牙被园区工作人员摘走,食腐动物开始吃它的尸体,象群的成员们也未停止这种探望。象宝宝用鼻子触摸母亲的身体,并试图像其它幼象那样喝奶,但母亲始终一动不动,小象很快被饿死了。埃莉诺的死让研究人员见识了大象情感的连锁反应。

领悟死亡

作为人类近亲的灵长类动物因为智力较高,甚至能领悟到其它动物感受不到的东西,比如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动物学家曾观察到,当一群倭黑猩猩在野外遭遇毒蛇,它们会拿着木棍尝试接近毒蛇,但始终与毒蛇保持适当的距离,直至其中一头倭黑猩猩抓住毒蛇并将其扔在地上摔死。这时,刚刚还让倭黑猩猩恐惧的毒蛇变得不再可怕了,年幼的倭黑猩猩甚至研究起蛇的毒牙,还把蛇放在身上玩耍。显然它们知道毒蛇已死而且不会复生。

这种对死亡的领悟力有时会加重灵长类动物的痛苦。比如,在一家动物园,一头黑猩猩因为感染而病入膏肓,另一头黑猩猩前来探望。它紧盯着患病同伴的双眼,然后哀号起来并开始用力拍打自己的胸部。濒死的黑猩猩企图发出声音回应,但最终还是一头栽倒咽了气。随着探病的黑猩猩爆发出一声凄厉惨叫,笼中其他所有黑猩猩瞬时集体陷入一片死寂——它们明白死神降临了。

拒绝接受死亡

面对死亡,人类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绝望的否认态度。比如,急救室里家属不断要求医生施救,哪怕患者的生命体征早已完全消失。动物界拒绝接受死亡的最明显表现当属携尸行为。黑猩猩、倭黑猩猩以及狒狒在幼崽死去,甚至出现腐臭气味后,依然带着它们的尸体。虽然携带尸体穿越丛林会给母亲带来不便和风险,但动物们执着的母爱仍令人动容。某些雌性灵长类动物甚至会携带其幼崽尸体长达数十天。

猫狗等宠物也会对死亡说不。比如,猫会在各个房间徘徊,一次次回到死去同伴曾经常出没的地方。著名的日本秋田犬“八公”的故事更是感人。它曾经每天早晚都到车站接送主人。在主人去世后的10年里,它仍然日日继续着这份接送的“差事”,直至自己死去。以“八公”为原型的电影《忠八犬的故事》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在经历亲友死亡的打击后,人体会释放皮质醇,进而刺激产生催产素,以帮助舒缓抑郁情绪。有研究显示,动物同样如此。通过跟踪观察狒狒并检测收集到的粪便样本,研究人员发现,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凡目睹过同伴被杀的狒狒,其体内的皮质醇水平都有所升高,受害狒狒的“亲朋好友”尤甚。

大脑研究也为动物具有悲伤之情提供了佐证。对人类来说,悲伤由大脑处理情绪的深部结构——额叶皮质、伏隔核、杏仁核传达。很多动物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大脑构造,只是有些部位不太发达而已。鸟类的大脑虽然与人类的并不相近,但它们也有杏仁核。乌鸦更是拥有很大的前脑和发达的海马体,可以帮助它们处理记忆。实验证明,乌鸦的大脑对恐惧、关爱有明显反应。一对乌鸦的伴侣关系可长达20多年,其中一只死去时,另一只会在尸体旁守护很长时间。

另一种解释

以上种种行为很难让人相信动物没有感情,至少它们有能力感受到失去亲人和同伴的痛苦。不过,也有研究人员指出,仅凭一些实验室研究以及野外观测就认定动物真的懂得悲伤,仍缺乏足够的依据,对于其所谓的“悲伤之举”或许还有另一种解释。

比如,幼崽在死去的母亲身边哀号,似乎很伤心,但可能只是出于饥饿;乌鸦围着死去同伴的尸体,也许只是想弄清楚是谁杀死了自己的同伴,以免自己重蹈覆辙;母兽携带死亡的幼崽,很可能因为其散发出的死亡气息会使母兽免遭掠食者的捕猎,并保护那些生病的幸存者;猫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搜寻死去的同伴,可能仅仅是想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并以这种方式来标记领地;义犬“八公”在主人死后继续每日往返车站,可能只是延续它喜欢的一种生活习惯。

面对死亡,动物表现出的举动究竟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还是源于复杂的情感,科学家将继续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