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害虫天敌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害虫天敌的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综述 “害虫天敌的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于年9月15~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新西兰、蒙古等多个国家及国内20多个省市及地区的6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害虫天敌领域有较高学术...
我国害虫天敌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害虫天敌的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综述
“害虫天敌的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于年9月15~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新西兰、蒙古等多个国家及国内20多个省市及地区的6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害虫天敌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的科学家、世界知名的生物防治公司的企业家及一批致力于生物防治事业的年轻一代等在这次会议上共聚一堂,热烈研讨天敌昆虫大量生产与应用方面的技术、政策等问题,共同推动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
举办会议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举办这场会议?记者从作为会议协办方之一的北京市农科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了解到,目前,农林业病虫害的危害严重影响着农林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健康发展。而我国现阶段采用的防治措施仍然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其导致的后果是,使用化学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保持生态环境、农业持续发展之间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
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技术的出现,为缓解这一矛盾带来了希望。特别是都市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对生物防治投入品的需求数量也在逐年增大。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以天敌治虫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
我国天敌昆虫的研究应用比较早,我国古代就已经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近年来,我国农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天敌昆虫的研究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我国在天敌治虫产业化方面实际投入较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天敌昆虫生产及应用的技术手段和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方面差距还较大,无论是天敌产品的种类,还是其生产规模,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的一些与天敌昆虫相关的学术组织、研究单位及科技工作者非常注重在天敌昆虫方面的学术交流。“但相对来说,国际交流合作尽管越来越多,但大多为基础研究范畴,并且限于少数单位及学者,且在天敌大量繁殖和应用方面沟通交流较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天敌昆虫研究室王甦副研究员告诉记者。
因此,此次会议就是为了广泛加强与国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让更多的国内学者及从业人员在国内就能与国际上著名的生物防治科学家和国内生防领域专家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学习,并向世界展示我们在此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工作成就,为昆虫防治界及相关行业的同仁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我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天敌害虫保护利用技术?
“在这个领域,我们中国人不应妄自菲薄,这点我们是有信心的。”王甦副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与国内外10余家科研单位开展多年合作研究,分别从天敌种质资源开发、天敌大规模生产应用以及天敌的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很多研究成果已经位于国际前列。
其一是设施农业内的迷你配套型天敌昆虫技术。该技术是为了解决天敌昆虫应用中长距离运输与释放内天敌昆虫死亡率高,功能龄期不好控制等技术难点问题。团队在一个有机农场内单独建设小型天敌工厂,辐射范围5~8个温室大棚。同时,采用以棚养棚的应用策略,利用这个棚的害虫繁殖天敌,达到一定规模后,通过在温室内布设天敌回收装置,利用天敌对特殊气味源物质的趋性收集天敌,而后把它们应用到另一个大棚进行防治。
通过这整个天敌扩繁应用技术体系,降低了天敌应用成本。“这为我们全面推广以天敌昆虫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扫清了市场局限性,显著增加了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概率。”王甦说。
其二是定制型综合持续型生物防治技术,这种技术摒弃传统生物防治中仅仅以控制某种害虫为防治目的的做法。
“以前的农药是一对一的杀虫,A虫要用A种农药,B虫用B种农药。而我们现在做的是不再以某个害虫为对象,我们以蔬菜品种为对象,比如茄子上有A、B、C三种害虫,经过前期调查掌握它们的发生规律后,我们的昆虫天敌就按照整个生产季,在不同的时间放置不同的天敌,就像植物医生一样。”王甦用形象的语言解释了此项技术的主要特点。他认为,这种技术模式有利于保持害虫与天敌在低密度下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其三是以生态景观整体调控为主的保护型生物防治技术。这种技术改变了以往在常规的保护型生物防治中,仅仅考量某一类功能植物对天敌的保护增殖作用,而改为以整个有机生产单位为对象,综合分析不同生产区域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特殊功能生态景观区,包括趋避植物隔离带、天敌昆虫储蓄诱集区,棚间廊道区等。该技术充分调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天敌昆虫的增效作用,达到尽力减少人为天敌昆虫大规模释放,降低生态衍生作用等消极影响,提升区域内的生态自我调节作用。
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推广了哪些害虫天敌研究成果?
据了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天敌昆虫研究室目前库存7属、23种、50品系的天敌昆虫,为筛选和创新优势天敌昆虫种质资源提供了物质保障。
研究室张帆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多年来根据农业生产需要,研制并改进了产品包装等专用器具,包括米蛾卵自动收集机械、赤眼蜂释放器等,并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能够达到规模化全年生产并同时供应多种天敌昆虫产品的单位。
近些年,随着北京农业朝着高端、有机方向发展,研究室团队也与时俱进。早在2004年,研究室就在昌平区王家园苹果园内建立了天敌昆虫繁育车间。2012年,与平谷区诺亚农庄建立专业天敌昆虫繁育车间,应用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丽蚜小蜂等天敌防治设施蔬菜温室内蚜虫、粉虱等害虫危害,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近两年,研究室又着重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天敌增殖保护方向积极探索。
多年来,昆虫研究室的天敌昆虫产品及组合应用技术分别在北京、吉林、湖南、广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累计释放天敌昆虫2560亿头,应用面积1709.63万亩,有效控制玉米、棉花、蔬菜、果树、园林等作物主要害虫,防治效果平均达到60%至75%,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