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动物图片及名称大全,欢迎来到奇妙的动物世界,欢迎光临爱动物网!

欢迎小伙伴加入爱动物交流群:186478492  爱动物交流群

  • 长喙龙知识
  • 长喙龙百科
  • 长喙龙资讯

长喙龙 @@@@

长喙龙(属名:Dolichorhynchops)是种海生爬行动物的一个属,属于蛇颈龙目双臼椎龙科,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属名意为“具有长鼻的眼睛”,意指其眼睛的位置接近长口鼻部。截止到2005年已经发现两个种:奥氏长喙龙(D.osborni)、赫歇尔长喙龙(D.herschelensi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蜥形纲Sauropsida
蛇颈龙目Plesiosauria
亚目
蛇颈龙亚目Plesiosauroidea
双臼椎龙科Polycotylidae
长喙龙属Dolichorhynchops
分布区域
晚白垩纪的北美洲
保护状况
化石

目录

主要特征

长喙龙属是一种短脖蛇颈龙,拥有长长的船桨一样的脚蹼可以像企鹅一样划

过水面,又长又窄的下巴,生有30至40只单排排列的牙齿,这样可以咬住猎物而不切断它,而是将其整只吞下。身长约12至15英尺,可能拥有光滑的皮肤,它像翅膀一样的小桨由密实排列的上百条骨头组成,在陆地上会显得僵硬笨拙,但在水中可以快速游泳。虽然能深潜入水找寻猎物,但是它们需要呼吸空气,因此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水面之上度过的。[1]

主要种类

奥氏长喙龙

奥氏长喙龙的模式标本(编号KUVP1300)是在1900年发现,由乔治·史

登柏格(GeorgeF.Sternberg)发现于堪萨斯州洛根县的斯莫基希尔河白垩层。史登柏格与父亲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H.Sternberg)将化石送到堪萨斯大学。化石由H.T.Martin与S.W.Williston处理并架设,并在1902年命名、叙述,名为奥氏长喙龙(D.osborni)。这个化石目前在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中。在1918年,查尔斯·斯腾伯格发现一个海王龙化石,其胃部区域有个蛇颈龙类化石。在1922年,斯腾伯格简述这个标本,然后被科学界长期遗忘,直到21世纪才被再度重视、研究。这个海王龙标本目前在华圣顿史密森尼博物馆展出中。国家地理频道在200

7年制作的IMAX电影《海中巨怪》(SeaMonsters),即是以这个标本为故事的起点。

在1926年,斯腾伯格发现第二个奥氏长喙龙的标本,较不完整。斯腾伯格将这个化石拍了照片,然后送到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MCZ1064但这个标本要到2004年才由F.R.O'Keefe完整的叙述。

奥氏长喙龙的最完整化石是在50年代早期发现,由MarionBonner发现于洛根县。该

化石的长度只有约3米。头骨虽然遭到挤压变形,但整体状态良好。该化石先后由斯腾伯格、OrvilleBonner所研究。OrvilleBonner当时将这个化石归类于Trinacromerum的一个种。

在1997年,怀俄明州皮耳页岩发现两个大型双臼椎龙科化石。在1997年,研究人员将两个化石归类于Trinacromerumbonneri。但在1996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Carpenter)研究双臼椎龙科,提出长喙龙与Trinacromerum是不同的属。这两个化石因此改为长喙龙的一个种(D.bonneri),但这个种是否是独立的种,或是奥氏长喙龙的大型个体,仍在争议中。

奥氏长喙龙的化石大多出土于莫基希尔河白垩层添加内链。在2003年,一个奥氏长喙龙化石被发现于较下层的白垩层,年代属于康尼亚克阶晚期/桑托阶。在2005年,堪萨斯州朱厄尔县的FortHays石灰层发现一个奥氏长喙龙化石。

赫歇尔长喙龙

2005年描述了新种赫歇尔长喙龙(D.herschelensis)。化石发现于加拿大萨克其万省的Bearpaw组地层,这是一个晚白垩纪(晚坎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化石发现地点接近萨克其万省西南部的赫歇尔镇,所以取名为赫歇尔长喙龙。这组地层包含砂岩、泥岩、页岩,在白垩纪该地为西部内陆海道(Wes

ternInteriorSeaway)。

赫歇尔长喙龙的模式标本的关节脱落、呈非天然状态,化石散布于挖掘基地内。头颅骨、下颌、肋骨、骨盆、与肩胛骨都被挖掘出来,但脊椎并不完整,所以目前并不清楚长喙龙脊椎骨的正确数量。四肢都已失散,附近发现了9个小型指骨,以及少量的四肢骨头,但不确定它们是否属于赫歇尔长喙龙。

赫歇尔长喙龙的标本被认为是成年体。赫歇尔长喙龙被认为比奥氏长喙龙还小,有些未成年奥氏长喙龙的样本比成年的赫歇尔长喙龙还大。假设赫歇尔长喙龙只有少数脊椎骨失散的话,它们身长应为2.5到3米。它们有细长的口鼻部,以及大量的齿槽。然而只有少数锐利牙齿被保存下来。

  • 抱歉,您访问的网站页面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