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动物图片及名称大全,欢迎来到奇妙的动物世界,欢迎光临爱动物网!

欢迎小伙伴加入爱动物交流群:186478492  爱动物交流群

  • 白鹇知识
  • 白鹇百科
  • 白鹇资讯

  • 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白鹇 @@@@

白鹇(学名:Lophuranycthemera)又名白雉。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长。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时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较高于他趾。雌雄异色;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脸裸露,赤红色;尾长、白色,两翅亦为白色。下体蓝黑色,脚红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栖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通常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性机警,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繁殖期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中文学名
白鹇
拉丁学名
Lophuranycthemera
别称
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鸡形目
雉科
鹇属
白鹇
亚种
16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英文名称
silverpheasant

目录

形态特征

雄鸟

头上羽冠及下体蓝黑色;脸裸露,赤红色。上体和两翅白色,自后颈或上背起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纹;黑纹的多寡,粗细以及显著与否随亚种而不同。尾甚上,白色,尾的长短、其上有无黑纹、黑纹的多少,亦随亚种而不同,是亚种的另一鉴别特征之一。雄鸟羽色不同于其他雉类的绚丽华美,而是一身银装素裹。它的头上具有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黑色羽冠,并披于头后;脸部裸出,呈鲜红色;整个下体都是乌黑色;上体和身体后面长长的尾羽,都是洁白的衬底上密布着细细的“V”字形黑纹。尤为别致的是,尾羽上的黑纹越向后越小,逐渐消失。[1]

雌鸟

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脸裸出部小,赤红色。背羽干较淡,边缘较深,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外翈缀有黑色斑点;中央尾羽棕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满布以白色波状斑。下体亦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以后微缀黑色虫蠹状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1]

虹膜橙黄色或红褐色,嘴角绿色,脚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1515~2000g,♀1150~1300g;体长♂990~1135毫米,♀650~709毫米;嘴峰♂32~35毫米,♀30毫米;翅♂270~290毫米,♀234~253毫米;尾♂530~685毫米,♀280~320毫米;跗蹠♂93~100毫米,♀86~87毫米(注:♂雄性;♀雌性)[1]

注:白鹇图册网址[2]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地区,则主要栖于海拔1600~2700米的山地阔叶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较为常见,亦出现于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内。[1]

生活习性

白鹇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由一只强壮的雄鸟和若干成年雌鸟、不太强壮或年龄不大的雄鸟以及幼鸟组成,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每当春季繁殖期之前,总会有发生激烈的争斗。黄昏时,它们在林中树枝上栖息,首先伸长脖颈,四下张望,然后扑动翅膀,飞到树杈上停稳。有时一个群体栖于同一树枝上,相互靠拢,排成一条直线,次日清晨再一一飞到下地活动。性机警,胆小怕人,受惊时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通常在亮天后即从夜栖树上飞到地面活动,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动高潮。活动多在巢域内,每日活动路线、范围、地点都较固定,多数时间都用于觅食。食饱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尔也有飞到树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栖于高树上,一般在天黑时才开始上树栖息。通常雌先雄后,或雌雄一起一边发出叫声,一边飞上一定高度的树枝,然后逐步登高,藏于高大乔木密集的树冠下,距地高度多为6~8米。活动时较为安静无声,有时可听到行走时踩踏的‘沙沙’声。通常仅在有危险时雄鸟才发出尖利的‘ji~go~go~go’的警戒声。[1]

白鹇为杂食性,主要以椎栗、悬钩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根和苔藓等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亚锥栗的坚果、崖豆、蕨叶、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针虫、蝗虫、蚂蚁、蚯蚓、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食物种类已经记录到的就有66种植物,以及30多种动物。[1]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不确定存在:阿根廷。

中国分布

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以雄鸟上体和尾羽上的黑纹的宽窄及条数的不同为主要标志,白鹇共分化为16个亚种,有9个亚种分布于中国境内,榕江亚种分布于广西西北部的融水、南丹、环江,四川南部的合川、叙永和贵州的11个县、市境内;滇西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的腾冲、潞西、盈江、泸水等地;缅北亚种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掸邦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的15个县、市境内;滇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的11个县境内;峨眉亚种分布于四川中部和南部的10个县、市境内;指名亚种分布在湖南西南部的洞口、绥宁、新宁、城步、武冈,广东北部和中部的始兴、乳源、高要、乐昌,云南东南部的文山、马关、河口和广西的23个县、市境内,此外在贵州东南部也可能有分布;福建亚种分布于广东东部的大浦,湖南东南部的炎陵、桂东、宁远,湖北东南部的阳新、通山、崇阳、通城,以及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南部的广大地区;海南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的7个县境内。[4]

亚种分化

白鹇(16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白鹇南越亚种

Lophuranycthemeraannamensis

2.

白鹇滇南亚种

Lophuranycthemerabeaulieui

3.

白鹇越南亚种

Lophuranycthemerabeli

4.

白鹇西亚亚种

Lophuranycthemeraberliozi

5.

白鹇老挝亚种

Lophuranycthemeraengelbachi

6.

白鹇福建亚种

Lophuranycthemerafokiensis

7.

白鹇掸邦亚种

Lophuranycthemerajonesi

8.

白鹇柬泰亚种

Lophuranycthemeralewisi

9.

白鹇印度亚种

Lophuranycthemeralineata

10.

白鹇指名亚种

Lophuranycthemeranycthemera

11.

白鹇滇西亚种

Lophuranycthemeraoccidentalis

12.

白鹇峨眉亚种

Lophuranycthemeraomeiensis

13.

白鹇缅南亚种

Lophuranycthemeraripponi

14.

白鹇榕江亚种

Lophuranycthemerarongjiangensis

15.

白鹇缅北亚种

Lophuranycthemerarufipes

16.

白鹇海南亚种

Lophuranycthemerawhiteheadi

[5]

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3月中下旬雄鸟即开始发情,一雄多雌制,雄鸟之间常为争夺配偶而争斗。雄鸟的求偶炫耀为侧面型,通常自雌鸟右后方向前左侧绕圈,当行至雌鸟一侧和雌鸟并行或接近并行时,雄鸟不断左右摆尾,动作缓慢而幅度大,然后再继续向前方走动,绕过雌鸟头前从右侧走开,每绕一圈后便在离雌鸟2~3米外站立不动,1~2分钟后再重复1次。每次发情炫耀,可重复绕圈6~7次。有时雄鸟还在雌鸟近旁做快速连续不断的蹲下、站起动作或伸展双翅作高频率、小幅度的激烈振翅动作,称为“打蓬”。同时发出轻微的‘1u,1u,1u’的颤抖叫。[1]

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巢较简陋,主要由枯草、树叶、松针和羽毛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32~36厘米,内径19~24厘米,深9.5~11厘米。每窝产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质斑点,卵的大小为46.7~54.7毫米×36.3×39.5毫米,平均38毫米×50.6毫米,重31.1~41.58,平均36.48克。通常每隔1日产1枚卵,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1]

种群现状

白鹇尚有一定数量,不同亚种的情况也有差异,有些亚种在局部地区有较高的密度,如中国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指名亚种密度为每公顷0.44只;海南坝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南亚种密度为每公顷0.2只,整个海南岛所产的海南亚种估计有18000只左右。[4]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6]

白鹇栖息地在当今人类经济活动中受到很大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烧柴、采集中草药、修建公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白鹇栖息地的具体措施有:加强森林防火,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采集中草药;加强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加大扶贫力度,发展社区经济;尽量避免修建林区公路,确保森林的连续性;尽快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1]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相关文化

白鹇翎毛华丽、体色洁白,因为啼声喑哑,所以称为“哑瑞”;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贵的观赏鸟。《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清朝更把白鹇作为为五品官服的图案。[7]

逸趣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五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8]

诗词

朝代

诗名

作者

白鹇梅尧臣

放白鹇篇

宋之问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曲

送郑尚书赴广州

张籍

[8]

吉祥符号

中国哈尼族有代表性的吉祥物是白鹇鸟。

白鹇还是清朝五品官员朝服补子的图案,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文官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明代时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到清代则略变为: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9]

  • 白鹇之死

    白鹇之死

    作者:陆春祥 明朝冯梦龙《物性之愚》,写到了白鹇,一只过分爱惜自己却常送命的鸟:白鹇爱其尾,栖必高枝。每天雨,恐污其尾,坚伏不动,雨久,多有饥死者。 冯作家这...

    动物美文 2015-10-03 浏览: 3,382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