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动物图片及名称大全,欢迎来到奇妙的动物世界,欢迎光临爱动物网!

欢迎小伙伴加入爱动物交流群:186478492  爱动物交流群

  • 东北虎知识
  • 东北虎百科
  • 东北虎资讯

  • 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东北虎 @@@@

西伯利亚虎(学名:Pantheratigrisssp.altaica):又称东北虎,现代虎最大亚种。野生西伯利亚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万兽之王”的美称。

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活动范围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不善爬树,很少袭击人类。东北虎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也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以及熊类。捕食方式为偷袭。孕期为103至105天,一胎生2至4仔,二至三年生产一次,野生寿命15至17年,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为20-25年。

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由于栖息地被破坏与偷猎,至2014年初统计,世界上仅存野生西伯利亚虎仅400头之内,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
西伯利亚虎
拉丁学名
Pantheratigrisssp.altaica
别称
东北虎、阿尔泰虎、满洲虎、乌苏里虎、朝鲜虎、阿穆尔虎
二名法
东北虎
动物界
脊椎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食肉目
亚目
裂脚亚目
猫科
亚科
豹亚科
豹族
豹属
亚属
豹亚属
亚种
西伯利亚虎
分布区域
俄罗斯中国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1844[1]
英文名称
SiberianTiger
英文名称
AmurTiger
英文名称
ManchurianTiger
英文名称
UssuriTiger
英文名称
North-eastChinaTiger

目录

物种学史

西伯利亚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起源于亚洲东北部,曾经遍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至韩国地区,有300万年的进化史,在中国境内又被称为东北虎。虽然它拥有巨大的体形和惊人的力量,野生的西伯利亚虎却依然濒临灭绝,这支珍稀物种的生死存亡仅系于一线。

2009年《科学》CarlosA.Driscoll发表了一篇专门阐述里海虎和西伯利亚虎关系的论文,基因研究表明西伯利亚虎和已经绝灭的里海虎有着相对别的虎亚种最近的亲缘关系。调查指出很可能两种虎的共同祖先在公元一万年前通过古中国丝绸之路去往中亚,里海地区定居繁衍,而其中一支横穿西伯利亚来到远东地区形成21世纪所见的西伯利亚虎种群。有猜想认为正是人类活动分隔开了这些本来属于同一种群却分布于不同地区的虎并最终让它们分别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这样的调查结果引发了人们在中亚地区重新引入老虎的无限遐想。同时栖息地调查也在阿姆河三角洲,伊犁河三角洲等地方进行着。如果设想得到实现,人们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重新看到虎的身影。

生物特征

成年雄性西伯利亚虎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和“万兽之王”之美称。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其毛色艳丽,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淡黄色,腹面白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全身布满黑色的条纹,前额上的黑色横纹中间略相串通,形似“王”字。

在夏季由于日照时间长,被毛会变短,颜色变深。进入冬季则毛长而色淡,呈淡黄色。为了融进多雪的栖息地,西伯利亚虎冬季的毛色较白,不象温暖地区的老虎那样有红色的条纹。为了抵御低达零下45度的低温,它长着厚厚的皮毛,在所有老虎中,它每平方英寸的毛发数量是最多的。

成年西伯利亚虎的牙齿较强大,一般为30个。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犬齿十分粗大,呈圆锥状,齿尖部稍向后弯。长54-78mm,粗20-26mm。[2]

西伯利亚虎拥有火一样的目光,身体厚实而完美,背部和前肢上强劲的肌肉在运动中起伏,巨大的四肢推动向前,平稳而安静,就好像在丛林中滑行。它还有尖硬的锯牙钩爪,5个非常锐利的虎爪使用时伸出,不用时缩回爪鞘避免行走时摩擦地面。西伯利亚虎生性内向,多疑而凶猛,动作敏捷,在丛林中出没无常,一般人很难亲眼目睹野生的西伯利亚虎。[3]

栖息环境

西伯利亚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在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4]

生活习性

西伯利亚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不会爬树。由于林区开发、人口激增,过去偏远地区都已发展为村镇,虎亦常到林区居民点附近觅食。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

捕猎方式是静伏或潜行至一定距离,然后突然袭击,猛扑过去,咬住被捕动物的颈部,使猎物无法逃脱。捕食野猪,以及马鹿、水鹿、狍、麝、麂等有蹄类动物,偶而亦捕食野禽,秋季亦采食浆果和大型昆虫等。[5]

分布范围

历史分布

西伯利亚虎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东北林区。在19世纪中叶,西伯利亚虎仍然有很大的分布范围,西自外贝加尔的雅布洛诺山麓,北沿黑龙江北岸,东经鞑靼海峡一直到库页岛,都有分布。由于大兴安岭山脉南部与燕山山脉相连,向南分布区曾远及华北北部。由此可见西伯利亚虎历史分布区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朝鲜半岛,中国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分地契,蒙古接近于中俄边境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的大部分地区。[6]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伯利亚虎的分布开始逐渐退缩,在中国东北虎的分布区首先是由南向北,然后是由西向东退缩。在20世纪初辽东地区还有虎的分布,50年代便向吉林退缩。大兴安岭这20年代仍然有虎的活动,1974-1976年调查表明,70年代东北虎已经在大兴安岭绝迹。50年代小兴安岭东北虎的数量仍然很多,1976年调查证明只有4只东北虎,这时分布明显向东退缩,80年代调查表明,东北虎在小兴安岭已经绝迹。[6]

现代分布

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边区南部于滨海边区相邻的山地林区,滨海边区锡霍特山脉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与中国相邻的边界地区4个独立的分布区。

中国东北东部山区: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区。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完达山东部林区,老爷岭林区和张广才岭南部有为数不多的孤立的游荡个体,由于这些分布区与俄罗斯和吉林省交界,这些个体可能在黑龙江与俄罗斯或吉林省境内相互流动。

朝鲜北部山区:可能有东北虎少量的个体分布,因为缺乏野外调查资料,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

繁殖方式

冬季发情交配,发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发情期间,虎的叫声特别响亮,能达2千米远。怀孕期在105-110左右,每产2-4仔,通常2仔,新生虎仔重约1kg,哺乳期5-6个月,母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在此期间雌虎不发情交配,故在自然条件下雌虎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雌虎3年龄时性成熟,雄虎要更晚些。虎的寿命一般15-20年。[5]

种群现状

  1. 栖息地消失。过度地砍伐森林加速了西伯利亚虎栖息地的丧失,同时也使西伯利亚虎的捕食对象(如狍、野猪和麂等)无栖身之地,造成西伯利亚虎的食物短缺。

  2. 虎皮虎骨的药用价值使得西伯利亚虎长期以来成为狩猎对象,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 由于人类的活动、栖息地的破坏等因素使西伯利亚虎的分布区被分割成多个孤立的“岛屿”,各分布区之间缺乏基因交流,甚至一些分布区内仅有一只个体而不能繁殖。[7]

一个世纪以来,虎的种群数量减少了95%,致使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如今面临着灭绝的灾难。然而,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广泛的教育支持,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科学家对虎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大多数人对虎都充满了善意,如果保护者能将这些积极因素转换成直接的行动,虎的未来将是光明的。”WCS动物保护学家、印度著名的虎专家——UllasKaranth博士如是说。据估计,21世纪野生的西伯利亚虎数量只有366到406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濒危老虎亚种。

据WCS俄罗斯科学家估计,19世纪末,全世界东北虎的总数约有2000-3000只,而中国约有1200-2400只。

随着清朝覆灭,禁区开放,各地移民大量迁入东北地区,东北虎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由于人口增长、林区面积减少以及无节制的大量捕杀,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其分布范围也迅速向北退缩。

20世纪30年代,东北虎尚有500只以上,且大部分分布于中国境内。

50年代以后,中国捕虎运动及林区人口数量激增,东北虎被迫迁移到干扰较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西南边界已退到吉林省辉发河流域和集安、浑江一带。

1953-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野外调查表明,东北虎在中国的数量已不足200只。

1974-1976年调查时,辉发河流域和鸭绿江上游集安县境内已没有虎分布,抚松县境内也仅存6只东北虎,至此东北虎分布区的西部界线已退缩到抚松以东。

1981-1984年时,长白山一带的东北虎分布区四分五裂,形成几个孤立的分布区域。这意味着东北虎将难寻配偶、延续种族。上世纪80年代末期,长白山区的虎已经基本绝迹,只有少数个体残存于吉林珲春市。

1998年和1999年两次大规模东北虎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长白山区东北虎的数量为7-9只,分布区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散布于长白山区退缩为两个较狭窄的分布区。

1999年,由WCS参加的国际调查队在黑龙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下降,从建国初期的400多只已下降至当时的5-7只。

2014年2月26日晚,2只被个人非法驯养的东北虎,从山东青岛下辖的平度市运抵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救助站。[1]

东北虎数量稀少,且行踪隐秘,野外调查和研究都非常困难。然而,WCS的科学家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过去近20年里创造了不少东北虎研究与保护的奇迹。利用先进的无线电遥测技术,WCS的科学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对60多只野生东北虎进行成功追踪,获取了大量珍贵的野外资料,首次揭示了野生东北虎的社群结构、食性、繁殖、死亡以及它与人类及其他物种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有力推动了东北虎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俄罗斯政府、WCS等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积极努力下,过去50年俄罗斯的东北虎数量增长了十几倍,达到创纪录的400-500只。

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在《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中严禁进出口虎骨;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虎骨;取消虎骨药用标准,禁止用虎骨制药。中国曾是世界上虎制品需求最大的国家,中国政府颁布的这一禁令遏制了市场需求,有效地防止了野生老虎的灭绝,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赏。

2000年10月,“东北虎野生种群恢复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开启了中国野生虎国际合作保护的先河。基于这次研讨会上提出的恢复野生东北虎计划,在吉林省林业厅和WCS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12月一个新的保护东北虎和远东豹的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成立,3年后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25日,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利用WCS提供的远红外摄像机拍摄到了3张野生东北虎的照片,这是中国首次拍到野生东北虎的照片,它们与具体翔实的现场监测数据一起,无可辩驳地向世人证明,中国至今还有野生东北虎存在。这是中国东北虎保护事业的一大进展,也是极其珍贵的保护成果,为今后的保护工作增添了信心。迄今为止,在珲春地区5次拍摄到野生东北虎的珍贵照片。[8]

猎捕有蹄类动物的套子对东北虎的生存一直存在巨大威胁,有多起东北虎被套死或误伤的案件发生。为打击非法盗猎,保护东北虎及其猎物,自2000年至今,WCS多次组织了在黑龙江和吉林东北虎重要分布区开展反偷猎宣传及清套活动。随着猎套、夹子等非法狩猎工具的减少,珲春地区东北虎的活动信息也不断增加。为加强反盗猎执法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2008年WCS率先在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引入先进的MIST(管理信息系统)执法巡护系统,并提供了相关软件、技术培训、设备和资金支持。通过系统巡护,保护区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东北虎及其猎物的分布与威胁状况,减少偷猎与人类干扰,使保护区的东北虎野外保护达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水平。[9]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1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7]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