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动物图片及名称大全,欢迎来到奇妙的动物世界,欢迎光临爱动物网!

欢迎小伙伴加入爱动物交流群:186478492  爱动物交流群

  • 濑尿虾知识
  • 濑尿虾百科
  • 濑尿虾资讯

  • 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濑尿虾 @@@@

虾蛄,英文名为MantisShrimp(螳螂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掠虾亚纲,口足目(这个亚纲下面就一个目)。其中除全为化石种类的古虾蛄科(Sculdidae)外,现生种分7个总科:深虾蛄总科(Bathysquilloidea)、指虾蛄总科(Gonodactyloidea)、虾蛄总科(Squilloidea)、琴虾蛄总科(Lysiosquilloidea)、红虾蛄总科(Erythrosquilloidea)、宽虾蛄总科(Eurysquilloidea)和仿虾蛄总科(Parasquilloidea)。[1]全为海生。掠虾类起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绝大多数种类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少数见于温带海域。中国沿海均有,其中以虾蛄科(Squillidae),口虾蛄属(Oratosquilla)旗下的广温性品种——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分布最广、产量最大。[2]中国不同地域的老百姓对于虾蛄的叫法不一,如:虾蛄、虾爬子、爬虾、虾虎、皮带虾、虾婆、虾公、濑尿虾、撒尿虾、拉尿虾、虾狗弹、弹虾、富贵虾、琵琶虾、花不来虫、虾皮弹虫、蚕虾、虾不才、水蝎子、皮皮虾,蓬莱大季家等地也称其“官帽虾”,因其尾部倒过来看像乌纱帽,因此得名。

中文学名
口虾蛄[2]
拉丁学名
Oratosquillaoratoria
别称
琵琶虾、皮皮虾、虾耙子、虾公驼子、瀨尿虾、螳螂虾、虾蛄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
甲壳动物亚门
软甲纲
亚纲
掠虾亚纲
口足目
亚目
单盾亚目
虾蛄科
口虾蛄属
分布区域
沿海近岸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内。
总科
虾蛄总科

目录

外形特征

以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为例:头胸甲前缘中央有一片能活动的梯形额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动的眼节和触角节。腹部宽大,共六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其背面有中央脊,后缘具强棘。

第一触角柄部细长,分三节,末端具三条触鞭,司触觉。第二触角柄部二节,上生有一条触鞭和一个长圆形鳞片。口器、大颚十分坚硬,分为臼齿部和切齿部,都有齿状突起,能切断和磨碎食物;大颚触须三节,不显著,有感觉作用。第一小颚小,原肢二节,其内缘具刺毛。第二小颚呈薄片状,由四节构成,内缘具密毛。这二对小颚能辅助大颚撕碎食物。胸部具八对附肢,前五对是颚足,后三对是步足(与十足目三对颚足、五对步足正好相反)。第一对颚足细长,末节末端平截并具刷状毛;第二颚足特别强大,末节(指节)侧扁,有六个尖齿,可与掌节的边缘凹槽部分吻合,为捕食和御敌利器,称为掠肢;第三至第五对颚足比第一对短,末端为小螯。这些附肢能将捕捉到的食物送入口中。五对颚足皆无外肢,但基部具圆片状的上肢。步足细弱

无螯,原肢三节,下接内外肢,不适于爬行。雄性第三步足基部内侧有一对细长的交接棒。腹部前五腹节各有一对腹肢,由柄节和扁叶状的内外肢构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鳃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许多分枝的鳃丝。每一腹肢的内肢内侧有一个小内附肢,与相应另一侧的小内附肢相互连接,使一对腹肢联成整体,便于游泳。雄性第一对腹肢的内肢变形,成为执握器,交配时用以握住雌体。腹部最后一对附肢为发达的尾肢,原肢一节,外肢二节,内肢一节,片状。原肢内侧有一强大的叉状刺突,称基突或双刺突,伸于内外肢之间。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并可用以掘穴和御敌。虾蛄类的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口经食道通入胃,后接肠道,纵穿腹部,向后通至肛门。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心脏呈长管状,从头胸部背面的后部直伸到第五腹节,心脏向两侧和前后伸出动脉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组织。雌性生殖孔成对,多在第六胸节的腹面开口,卵巢位于身体背部心脏的下方,怀卵时从头胸部向后伸展,经腹部直至尾节。雄性的一对生殖孔在胸部末节的腹面。头部第2触角基部的小颚腺为排泄器官。

生活习性

虾蛄多穴居,

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口足类动物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此类动物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

虾蛄性情凶猛,视力十分锐利。由于善于游泳,因此其猎物大部分为底栖性不善于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种贝类、螃蟹、海胆等。它们能够轻易破坏猎物的外层硬壳,享用内里的肉。

生长繁殖

口足类动物雌雄异体,

但雌雄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3]在外形上较相似,区别在于雄性个体略大,且胸部最后一对步足雌雄异形。雄性第二颚足粗壮,胸部最后一对步足基部内侧有一对棒状交接器,极个别的第7胸肢也有一根交接器。雌性则无。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节腹面出现白色“王”字形胶质腺。1周年性成熟,交配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在9~11月雌口虾蛄米蜕皮之前;也有人认为足在产卵前不久进行交配;还有认为在产卵前几个月已交尾的。一般进行一次交配,再次交尾也时有发生。其繁殖期为4~9月,盛期在5~7月。繁殖季节,卵巢胸部第4节至尾节呈黄褐色,背面有黑色素分布,体轴中线上色素较集中。在第5、6节处卵巢厚度最大,尾节处扩大,充满尾节,呈扇形。精巢呈乳白色。口虾蛄平均产卵量3万~5万粒,多者20万粒。产卵量与其头胸甲长有关。据报道,口虾蛄第一次性成熟的生物学最小型在80毫米左右。口虾蛄的卵巢发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节内可多次进行育苗。

分布范围

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分布范围极广,从俄罗斯的大彼得海湾到日本及中国沿海、菲律宾、马来半岛、夏威夷群岛均有分布。[3]

食用方法

虾蛄剥起来比较麻烦,有一种简单的食用方法,就是使用筷子。

先把虾去头去尾,然后将筷子从虾尾插入,就能把虾肉完整的捅出来了。

椒盐虾蛄

材料:虾蛄1000克,红尖椒3个,蒜一头,酱油。

做法:

  1. 红尖椒和蒜剁成末。

  2. 油烧热,把虾倒入炸至金黄,捞起。

  3. 锅里留底油,烧热后倒入尖椒末和蒜末炒香。

  4. 倒入炸好的虾,翻炒均匀,倒入适量酱油,炒均后起锅装盘。

盐水虾蛄

原料:虾蛄两斤、青红椒适量。

调料:盐、姜汁、玫瑰露。

做法:先要把虾蛄用清水冲洗几遍,然后在锅里加上适量的清水,加入一些盐、姜汁,再点上几滴玫瑰露,将味道调和好以后,将洗净的虾蛄放入锅中,用中火烧煮。大概3分钟,虾蛄的颜色由青变粉,而且此时的虾肉熟得刚刚好,将虾蛄捞出装盘,再撒上一些切好的青红椒丝,一盘清淡爽口、原汁原味的美味盐水皮皮虾就做好了。

特点:做好的盐水虾蛄看上去粉嫩晶莹,肥嫩的虾肉透过虾壳若隐若现,实在是道美味。

香辣虾蛄

原料:虾蛄两斤调料:秘制香辣油、

干红辣椒(灯笼椒)、花椒、豆瓣酱、姜、葱。

做法:虾蛄用清水洗净沥干。葱和辣椒切段,姜切片。锅内放入适量的秘制香辣油加热,放入辣椒、花椒粒、豆瓣酱、葱、姜煸炒,然后把皮皮虾放入一同炒制,等到虾身变色后,稍微加上一点清水,用小火稍微炖制一会儿,就可出锅了。

特点:香辣虾蛄红而透亮,麻辣鲜香,隔着好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麻辣味道。

虾蛄牛丸

材料

  1. 牛肉:请挑选瘦肉部分,份量依照各人准备至少2斤才够打牛丸。

  2. 虾蛄半斤。

佐料:糖、盐、味精、高汤、老酒、胡椒。

做法:将牛肉击打至均匀的肉泥状,接着将虾蛄剥壳去肠。放入果汁机中打成泥状。然后放入锅中,加入盐、味精、高汤、胡椒粉、老酒、糖提味。将虾浆煮至半熟,再倒出於铁盘放凉,之后放如冰箱使之结冻。牛肉处理好了之后,用汤匙挖出一块荔枝大小的份量。将刚刚冷冻好的虾浆切成方块状,大小以不超过1.5公分×1.5公分为最佳。将方块仔细塞入牛丸。接著煮好一锅大骨高汤,将牛丸放入煮透。起锅后加入米线或是面条,不加也可以,光喝汤吃牛丸也行。

御封贡丸的撒尿牛丸还可以用虾仁、腰果等配料烹熘,甜润可口;或是佐以鹌鹑蛋、芙蓉球用温油炸制片刻,外酥里嫩;亦或加以少许的青菜、西红柿等烩一下,清咸爽舌。

清蒸虾蛄

原料:虾蛄、葱、姜。

做法:

  1. 先将虾蛄洗净,用剪刀对半剪开方便入味。

  2. 将姜切片、葱切段。

  3. 将虾蛄排放盘中,放料酒、葱白、姜片,上锅蒸熟即可。

  4. 再用蚝油、糖、醋、姜末、鸡精及淋上香麻油调成沾汁。

营养价值

虾蛄[4]是一种营养丰富、汁鲜肉嫩的海味食品。其肉质含水分较多,肉味鲜甜嫩滑,淡而柔软,并且有一种特殊诱人的鲜味。每年春季是其产卵的季节,此时食用为最佳。肥壮的虾蛄脑部满是膏脂,肉质十分鲜嫩,味美可口,可惜壳多肉少。但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0.7%,以及维生素、肌苷酸、氨基丙酸(建议编者仔细查阅资料,丙氨酸是20种天然氨基酸之一,可作为营养成分,但是氨基丙酸,其结构和丙氨酸不同,这将导致它们的生化作用不同,是否能够作为营养成分,请作者斟酌)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虾蛄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通乳脱毒之功效。

据测定,口虾蛄体部干重含蛋白质72.12%,脂肪7.88%,灰分7.91%,钙0.38%,磷2.21%;氨基酸含量全面,组成合理,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尤其是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富含谷氨酸、甘氨酸,故食用口感味道鲜美。

适宜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1. 老少皆宜;中老年人、孕妇和心血管病患者更适合食用;适宜肾虚阳痿、男性不育症、腰脚无力之人食用;适宜中老年人缺钙所致的小腿抽筋者食用。

  2. 宿疾者、正值上火之时不宜食虾;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的老年人不宜吃虾;虾为痛风发物,患有皮肤疥癣者忌食。

养殖方法

选运

亲虾蛄可选择人工养殖或自然海区已交配的雌口虾蛄。

虽然体长在8厘米以上就能繁殖,但为了保证质量,提高抱卵量,宜选择体长在11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的。另外收购亲虾蛄时,要注意虾蛄离水时间要短,性腺发育程度较好,身体健壮,附肢齐全,无伤痕,活力强,体色鲜艳,对外来刺激反应敏感。亲虾蛄收购后应尽快运至育苗厂,放入池中暂养培育。运输方式有活水船运输、尼龙袋充氧运输,干法保湿运输和帆布桶带水运输等。亲虾蛄首先经200×10⁻⁶的甲醛药浴3分钟后,选附肢齐全、活泼的放入事先消毒处理过的水泥池(9米×4米×1.2米),加入经过滤的清新海水,充气,使其恢复活力并暂养。亲虾蛄暂养池中的水温前1~3天以比海区高1~2℃为宜,如果水温提升太快太高,容易使亲虾蛄早产或流产。以后以0.5~1.0℃/天速度升温至21~22℃的条件下暂养20~30天,投喂少量新鲜的沙蚕、小虾、杂色蛤肉等,使性腺进一步育肥。虽然口虾站在生殖季节雌体基本停止摄食,几乎胃都是空的,但当温度22℃性腺系数多达14%以上时,产出的卵团中的卵粒清晰,基本上呈团形,即为成熟卵。

管理

亲虾蛄培育是指将已经过交配、卵巢已发育成熟的雌性口虾蛄,或是卵巢虽发育但不成熟的雌性口虾蛄,放入专门的培育池中饲养,使其性腺成熟、产卵、抱卵孵化,直至假蚤状幼体孵出的培育过程。其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在培育池中进行,培育池具有口虾蛄适合的环境条件,因而促熟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亲虾蛄培育的目的是使口虾蛄卵巢发育基本同步,产卵、幼体排放整齐,能得到数量较大的假蚤状幼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亲虾蛄的培育池有2种,一种是室内池,只一种是室外池。室内池一般为水泥池,室外池为土池。亲虾蛄培育应特别注意水质管理、饵料管理和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

水体保持溶氧在5ml/L以上,日换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口虾蛄属变温性凶猛的甲壳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直接受环境水温的影响。其生活区域的水温大致在6~31℃,最适温度在20~27℃,属于广温性种类。实验室条件下,把口虾蛄从17℃直接移入5℃的海水中,身体马上弓起,慢慢伸直后昏迷。把它移入33℃的海水中,口虾蛄先是上下窜起,接着侧倒在底部,只有游泳肢能摆动,3分钟后昏迷。因而认为它的耐温范围在5~33℃。水温惭变的情况下,耐温范围会增大。亲虾蛄培育时,应特别注意温差,一般来说,培育时,水温控制在20~30℃。水温是口虾蛄性腺发育的抑制因素,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发育愈快。若夏天气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而影响亲虾蛄的抱卵、孵幼,甚至引起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从受精至孵出幼体,需7~15天。

2.饵料管理

口虾蛄对鱼、虾、贝均能摄食,但以鲜活的小型贝类为佳,可避免污染水质。饵料以小块为好,要均匀散投,以便摄食,井提高饵料食用半及减少因抢食而相互残杀。根据口虾蛄昼伏夜出的特点,每日傍晚投饵1次即可,投饵量为亲虾蛄重量的5%~20%,并随亲虾蛄的抱卵情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与质量状况等适当增减。培育前期,可适当增加投饵量,以供性腺发育充足的营养需求。亲虾蛄抱卵时钻穴,并基本不摄食,故估计大多数亲虾蛄抱卵时,宜减少投饵量。另外,亲虾蛄孵幼后,转入生长,摄食量大增,还干扰其它抱卵虾蛄,因而最好用地笼网等诱捕出池。

3.日常管理

培育期间,巡塘是必需的工作,检查进排水情况、口虾蛄活动和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尤其是幼体排放情况。一旦发现亲虾蛄排放出假蚤状幼体,即集幼体入育苗池进行育苗。

孵化

口虾蛄的产卵繁殖对环境条件尤其是对底质、洞穴和光线要求严格,没有合适的条件便不产卵,或即使产卵也不孵化。因此要在玻璃纤维圆缸(直径2米×1.0)底部放入采自潮间带的软泥(厚20~30厘米),铺平,加上海水至离泥面30厘米处,用次氯酸钠浸泡24小时消毒,再中和、洗涤,并使缸内海水pH值与过滤海水一致,再用黑布遮盖备用。

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大、活泼、附肢齐全的亲虾蛄(性腺系数在15%以上)16尾,经甲醛消毒处理后再放入上述孵化缸中。口虾蛄挖掘洞穴的能力很强,只要底质和环境条件适宜,性成熟的亲虾蛄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u”形洞穴的营造,而且是一大一小2个口,大口直径5~7厘米,小口直径2厘米左右。当水温提升到24~25℃时,亲虾蛄开始在洞内产卵抱卵。

口虾蛄产出的卵团为黄色,直径在1.5~3厘米之间。成熟的卵细胞呈圆形,直径约410~450微米,一次性排完,并用颚足抱在口上而且不停地转动,只要卵团不破碎或不受外界刺激会一直抱着,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如果有外来刺激如强光、急流水、水温差大等都会将卵团迅速抛掉。口虾蛄受精卵的卵裂形式为表面卵裂,在26~28℃的水温条件下,经20天左右流水孵化,培育至口虾蛄假水蚤幼体(即口虾蛄幼体)。这期间水流量应加以控制,以不使缸中冲混为宜,出水与进水应等量,用100目的筛绢换水。缸内的溶解氧含量应大于5毫克/升。产卵、孵化至幼虫都是在洞穴与母体一起完成,当幼体离开洞穴及母体,在水中浮游时,即为变态的口虾蛄幼体。从口虾蛄幼体变态为幼口虾蛄需3~4个月的时间。这时幼体应从原培育缸中分离。

培育

从l相假蚤状幼体入池到仔虾蛄出池的这段培育过程为幼体培育。育苗海水需经沉淀、沙滤处理,为防重金属离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钠盐2~5毫克/升。换水是保证良好水质的重要措施。将刚孵化出浮游的幼体用虹吸法,从原孵化缸分离出并移到另一含泥底的缸中继续培育,水温控制在26~28℃。每天分4次混投单胞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和小球藻等)、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其密度分别为(5~10)×10⁴个细胞/毫升、10个/毫升和5个/毫升,并每天换水2次,每次约1/3体积。用黑布遮盖缸面。然后在一个2米×2米×1.2米水泥池中,底部铺上10厘米厚的泥沙质软泥,经消毒处理后再将上述已在缸中培育了22天的幼虫移进。由于玻璃纤维缸体积小,幼虫密度大,水温下降太快,换池后需以0.5~1.0℃/天的速度逐渐将水温降至自然水温。前期以投喂轮虫5~10个/毫升、卤虫无节幼体5wh/毫升为主,辅投少量蛋羹,每天需换水1/3体积,适量充气。后期随着幼虫的发育,投喂大个体的卤虫、小虾、蛤肉碎块及鱼用人工配合饵料。口虾蛄是深受欢迎的海鲜佳肴,但其育苗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因此未被广泛推广养殖。这需要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对口虾蛄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方面的技术有所突破,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育苗

1.育苗准备

虾蛄在人工育苗季节是由雌性虾蛄的性腺发育季节所决定的。浙江沿海黑斑口虾蛄的雌雄交配时间在水温降至15℃的秋末及水温升高到15℃以后的春、夏季;但是雌性虾蛄的卵巢发育在水温高于15℃的春、夏季节。因而,它的繁殖期为4~8月(水温20~30℃),繁殖盛期为5~6月(水温为20~29℃)。另外,虾蛄的卵巢发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节内可多次进行育苗。

虾蛄的人工育苗设施可借用对虾育苗厂全套设备。但是从的亲虾蛄培育效果来看,室内水泥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较差,跟不上育苗生产的需要;而室外上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较佳,其成活率、抱卵率均较理想。故在育苗设施上,需另外配备暂养、培育虾蛄亲体用的土池,面积随育苗规模而定。土池水深宜在1.5米以上,且进排水方便,能安装集幼网箱。

2.选择运输

亲虾蛄可选择人工养殖或自然海区已交配的雌虾蛄。虽体长在8厘米以上,虾蛄就能繁殖,但为了保证质量与提高抱卵量,宜选择体长在11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已交配的雌性虾蛄。收购亲虾蛄时要注意:虾蛄离水时间要短、性腺发育程度较好、身体健壮、附肢齐全、无伤痕、活力强、体色鲜艳。

亲虾蛄收购后,应尽快运至育苗厂,放入亲虾蛄池中暂养培育。亲虾蛄运输可采用活水船运输、尼龙袋充氧运输、干法保湿运输、帆布桶等带水运输等方法。

(1)活水船运输:此法运输密度高,运输成活率也高,适合长途运输。运输密度40~60千克/米³,运输时间为30小时,运输成活率可达95%以上。但需注意海区间的盐度差与浑水区的不利影响。

(2)尼龙袋充氧运输:尼龙袋用厚薄膜(12丝以上)制成。50厘米×50厘米×25厘米的袋放3千克,运输时间24小时,成活率在95%以上。但需注意密度不能太高,以防挤压受伤。

(3)干法保湿运输:在泡沫箱中放多层蟹苗箱,每层放2千克左右,运输时间12小时,成活率可达90%以上。需注意气温的高低和防止亲虾蛄脱水。

(4)帆布桶等带水运输:备好充气泵,运输密度30千克/米³,运输20小时成活率为90%以上。长途运输时,注意水质变化,适时换些新鲜海水。

3.亲体培育

亲虾蛄培育是指已交配的雌虾蛄,放入专门的培育池中饲养,使其性腺成熟、产卵、抱卵孵化;直到假蚤状幼体孵出的培育过程。其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宜在土池中进行。因为水泥池培育亲虾蛄远不如土池。水泥池中的亲虾蛄虽然少数能抱卵,但池水稍有惊动,卵袋就脱落;而大部分亲虾蛄不但不抱卵,反而性腺退化,培育成活率也低;且亲体体质差,手握无挣扎感,体表受机械损伤严重,甚至出现体表或附肢腐烂现象。而土池培育的亲虾蛄抱卵、孵化顺利,且其孵化出的幼体具有强趋光性,质量好;同时亲体体质好,挣扎感强;也无损伤现象,成活率高。这主要是土池中有其适合的环境:水温20~30℃、泥底质或泥沙底。因而促热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

虾蛄的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的管理工作如下:

(1)水质管理: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日换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水温控制在20~30℃,盐度各海区基本适合。水温是虾蛄性腺发育的制约因素,在20~30℃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发育越快。若夏天气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从而影响亲虾蛄的抱卵、孵幼,甚至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从受精至孵出幼体,需7~15天。另外,盐度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盐度低于7.7‰,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止和出膜幼体死亡,尤其是盐度突然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时,还会引起亲虾蛄大量死亡。

(2)饵料管理:虾蛄对鱼、虾、贝均能食,但以贝类或沙蚕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为好,这是虾蛄繁殖的需要。饵料要均匀散投,以便虾蛄摄食、提高饵料利用率及减少因抢食而残杀。根据虾蛄昼伏夜出的特点,每日傍晚投饵一次即可,投饵量为亲虾蛄总重量的5%~20%,并随亲虾蛄的抱卵情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与质量状况等适当增减投饵量。亲虾蛄抱卵时钻穴并基本不摄食,当估计大多数亲虾蛄抱卵时,宜减少投饵量。由于,亲虾蛄孵幼后,转入生长,摄食量大增,还干扰其他抱卵虾蛄,因而最好用地龙网等诱捕出池。

(3)日常管理:培育期间,巡塘是必须的工作,检查进排水情况、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尤其是幼体排放情况。一旦发现亲虾蛄排放出假蚤状幼体,即收集幼体放入育苗池中进行育苗。土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虽好,但收集幼体有一定难度。采取放水集幼方法是可行的,但池子必须有适当的高度差,且要有一定的流速,流速太小放不出幼体,流速太快,幼体容易被粘在网上。利用虾蛄假蚤状幼体的趋光性,采取灯诱方法集幼也可以,但要注意幼体粘网与幼体太密造成挤伤。

4.幼体发育

亲虾蛄孵出的幼体中文名称为假蚤状幼体或伪蚤状幼体。其幼体发育有明显的变态现象,日本学者T.Hamano等根据口虾蛄的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点,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Ⅱ期。而黑斑口虾蛄的幼体分期,作者根据其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征、活动状态、生态及营养特点,再结合生产性育苗需要,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三大相(称相与Ⅱ期分期法以示区别)。分相及特征如下:

第Ⅰ相(卵黄营养阶段):体长1~3毫米,以卵黄营养为生,不摄食。幼体主要在水底部活动。前期以爬行为主,具背光性;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趋光性明显。复眼为柄眼,其头胸甲呈近椭圆形,中间刺强大,仅具第一、二胸肢。需脱皮2次。

第Ⅱ相(浮游阶段):体长4~11毫米,此时卵黄已耗尽,并开口摄食小型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趋光性强,头胸甲柔软,手感无硬刺。此阶段前期活动力差,仅能平游,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能翻转及倒立。形态上,出现了第5~8腹肢及第2触角鞭,头胸甲呈近三角形,尾扇开始出现。需脱皮7~8次。

第Ⅲ相(底栖阶段):个体体长达12~20毫米,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活动水层为水体的中下部,活动能力很强,常在水中翻转或倒立。形态上,尾扇明显,并出现分节,腹部宽度增加,头胸甲及刺坚硬,手握有针刺感,头胸部中间刺逐渐退缩,各胸足进一步分节完善。需脱皮2~3次。

仔虾蛄:个体体长在16毫米以上,头胸甲两侧刺消失,腹部明显增宽,腹宽大于头胸甲宽,体型上与成体相似,开始穴居生活。

在水温23~30℃,黑斑口虾蛄Ⅰ相假蚤状幼体需经20多天的培育,才能变态成仔虾蛄,完成整个幼体发育过程。若营养条件、生态条件等不适宜,虾蛄的假蚤状幼体有延缓变态现象。

幼体培育

从Ⅰ相假蚤状幼体入池到仔虾蛄出池的这段时间的培育过程为幼体培育。

(1)幼体密度:

由于其个体较大,故培育密度不宜过高。合理密度为:Ⅰ相幼体10万~15万尾/米³左右;Ⅱ相幼体5万~7万尾/米³;Ⅲ相幼体1万~2万尾/米³。

(2)水温调节:

虾蛄的假蚤状幼体在水温为20~30℃时都能正常发育,但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幼体发育有加快趋势。因而,在整个幼体培育期,水温宜控制在25~30℃,并水温以逐步提高为佳。

(3)盐度调节:

虾蛄幼体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广,对各个海区的海水基本能适应。在育苗时盐度以13‰~33‰为宜。

(4)充气量调节:

育苗池中的散气石以1~1.5个/㎡为度。充气量Ⅰ相幼体期为小波状,Ⅱ相幼体期为波浪状,Ⅲ相幼体期为沸腾状。

(5)光照调节:

虾蛄的假蚤状幼体对一定的光强(100~1000勒)有较强的趋光性,但对强光(>1500勒)则表现为背光性。在高水温(28~30℃)时,光照过强,不仅引起丝状杂藻丛生,而且刺激幼体向池底或池角集中,增加幼林间的互相残杀的机率。因而,育苗时宜采取遮光措施。

(6)饵料管理:

由于假蚤状幼体个体大且有强大的掠足,因而需要颗粒较大的饵料。在I、Ⅱ相幼体期,其适口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株足类和枝角类,以活体为宜,也可辅以虾皮粉和蛋糕。Ⅲ相幼体期以卤虫成体、鲜活小型幼贝为佳,辅以卤虫干品、新鲜鱼、虾、贝肉等。选择适宜的幼体饵料,是育苗高产的关键之一。

(7)水质调节:

育苗海水需经沉淀、沙滤处理,为防重金属离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Na盐2~5毫克/升。换水是保证良好水质的重要措施,各期换水量为:Ⅰ相幼体期为30%~40%,Ⅱ相幼体期为40%~70%,Ⅲ相幼体期为70%~100%以上。吸污也是改善水质的良好措施,每天或隔天池底吸污,有利于水质的稳定。

(8)预防互相残杀:

幼体个体大、掠足强大是残杀的主要原因,另外,饵料不足或不适宜、培育密度过高、光线太强等也都会导致残杀。防止残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投喂并投足适宜的饵料、培育密度不宜过大、遮光、用藻类或其他物质调节水色、池中悬挂密网片等。另外,第Ⅲ相幼体具有明显的底栖性,在池底适当放些泥巴会提高幼体的变态率与成活率。

(9)出苗:

养殖户对仔虾蛄与Ⅲ相的后期幼体都能接受,但喜欢仔虾蛄。因而,育苗池中仔虾蛄比例在50%以上,就可出苗。另外,对黑斑口虾蛄Ⅲ相假蚤状幼体及仔虾蛄的盐度适应性试验表明,其适宜的养殖水体盐度为8‰~33‰因而,出苗前必须根据养殖场的盐度与育苗场的盐度差异进行盐度调节逐步驯化,以提高放养成活率。

幼体出池

对虾类一般以仔虾变齐4天后才能出苗,但对不同种的虾的出苗规格有不同的要求,如中国对虾体长为0.7厘米以上,长毛对虾的体长也要在0.7厘米以上,刀额新对虾应为0.5厘米以上,而斑节对虾则要在1.5厘米以上。由于蟹类的群众性中间暂养水平差异,在出苗规格上差异很大。如河蟹的出苗规格一般以大眼幼体变齐3~4天后出苗,而锯缘青蟹要在第2~5期幼蟹才能出苗。

视觉特点

虾蛄的眼睛最为奇特。其每一只眼睛均由上万只六边形组成,视觉非常好,能够识别出许多人类看不见的颜色以及不同波长的光线。

视觉系统

虾蛄的视觉系统能够对太阳光进行过滤。研究发现虾蛄充分利用它们的视觉系统的各种怪现象。它们吸收特殊的氨基酸来过滤它们表皮的紫外线,而这紫外线却又被它们的眼睛所利用。

疯狂的眼睛

虾蛄敏锐的眼睛中有12个光感受器(以下简称光感器),而人类只有3个。虾蛄身上12个光感器的排列决定了它们处理颜色的器官并不是大脑而是眼睛。人类有一双低配的眼睛,但却有一个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CPU大脑。

虾蛄的光感器集中分布于眼睛中部地带,被一些较简单的细胞包围着。它们的眼睛似乎永远都在扫描它们的生存环境,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它们在给自己的世界着色。

过滤光线
  虾蛄体内有能够过滤光线的细胞,其光感器里有5、6个用于接收紫外线,研究人员正试图找出这些特殊的视色素。研究人员发现,当虾蛄的眼睛吸收紫外线以后会发射极微弱的荧光,而这对人类来说是可视的。其滤光器是由一种叫MAAs的类菌胞素氨基酸构成,这种氨基酸在海洋生物的表皮上很常见,一般用于吸收紫外线,虾蛄却用它来吸收眼睛中的特定紫外线光波。不同的滤光器负责不同的光线,特定波长的光波在虾蛄的眼睛里是分区吸收运用的。

虾蛄只用2个视色素就能检测多个波长,并通过消除光谱的无用光波减轻它们眼睛感光的压力。这是一个跟人类完全不一样的视觉系统。

色彩感知

螳螂虾是一种性情狂暴的海洋甲壳类动物,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的虾类动物

,而是软甲纲口足类动物。与昆虫和甲壳类动物一样,螳螂虾也是复眼结构,这种眼睛的结构与脊椎动物的眼睛有很大不同。一种观点认为,螳螂虾眼睛中的每个色素都能对一种色彩产生反应,就像人类耳蜗中的毛细胞能对一种音频产生反应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较大的色谱范围能让它看见更多的颜色。

毫无疑问,螳螂虾能看见色彩,其色觉范围可以覆盖人类所能看见的所有光谱,并且还能看见我们人类看不见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某些螳螂虾的色彩分辨能力甚至能达到16种。螳螂虾独特的眼睛结构使得它们也能看见偏振光,许多动物也有这种视觉能力,比如,某些蜘蛛、昆虫和候鸟等,鸟儿甚至还能利用偏振光来导航。然而,螳螂虾不仅能识别线偏振光,而且还能看见圆偏振光(这种光波呈螺旋状传播,或者向左旋,或者向右旋)。螳螂虾这种独特的视觉能力归因于其复眼中有6排数量众多的小眼。基于光觉细胞在一些小眼中的排列方式,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感光神经生物学家贾斯廷·马歇尔认为,螳螂虾这种独特的视觉结构让它们能看见圆偏振光。于是,马歇尔和他的同事对螳螂虾进行了测试,以便弄清这种甲壳类动物能否分辨各种不同的光线。结果他们发现,4种螳螂虾中有3种能够正确识别左旋圆偏振光,而在另外3种螳螂虾中有2种能分辨右旋圆偏振光。马歇尔认为,螳螂虾的圆偏振光视觉在寻找配偶过程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螳螂虾的甲壳中含有大量糖分,因而它们的部分甲壳能反射圆偏振光,看上去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宝。螳螂虾利用圆偏振光与潜在配偶进行交流时不易被掠食者发现,因为其他动物可能看不见这种特殊光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