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动物图片及名称大全,欢迎来到奇妙的动物世界,欢迎光临爱动物网!

欢迎小伙伴加入爱动物交流群:186478492  爱动物交流群

  • 旅鼠知识
  • 旅鼠百科
  • 旅鼠资讯

  • 旅鼠真的会投海自杀吗

    旅鼠真的会投海自杀吗

    我们都听说过旅鼠投海自尽的故事,传说中他们每年成群结队奔袭过荒原,跟着大部队年复一年冲入大海慷慨赴死。这是真的吗? 毛茸茸小短腿的旅鼠大多生活在北极地区,在挪...

    动物知识,哺乳动物 2015-05-28 浏览: 4,373 我要评论

旅鼠 @@@@

旅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共有四个属:环颈旅鼠属,旅鼠属,林旅鼠属和沼泽旅鼠属。

中文学名
旅鼠
动物界
脊椎动物门
哺乳纲
啮齿目
仓鼠科
旅鼠属
分布区域
挪威北部和亚欧大陆的高纬度针叶林

目录

形态特征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哺乳类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

旅鼠腿短,耳朵小,毛软。除尾巴外,全身长10~18厘米。毛上层为浅灰色或浅红褐色,(有时也会成橘红色),下层颜色更浅,有的旅鼠在冬天时毛色变为全白,有利于保护自己。

主要分布

挪威北部和亚欧大陆的高纬度针叶林,以根,嫩枝,青草和其他植物材为食,天敌有猫头鹰、贼鸥、灰黑色海鸥、粗腿秃鹰、雪鹗、北极狐、黄鼠狼、北极熊等。

生活习性

在北极苔原地区,数量过多和食物缺乏导致大量的旅鼠快速迁徙。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小动物能在一天内迁徙10英里。对一些弱者来说,这种迁徙的速度太快,而一旦落后就会死亡。

旅鼠在春天时会由冬天时的干燥地区移往夏天的潮湿地区,其数量约三~四年达到族群颠峰,在巅峰那年的夏末或秋季时会由高密度的地区迁往低密度的地区。

繁衍生殖

概述

旅鼠从春到秋均

可繁殖,繁殖力极强,妊娠期20~22天,一胎可产12仔,一年7~8胎,且其雌雄比例占约3:1,但在早春时的比例约1:1。雄性的染色体只有xy一种形式,但雌性有xx,x'x和x'y等三种型态,其中x'y有较高的生殖潜能。

旅鼠的寿命通常不超过一年。活动领域方面,雄性约2000㎡,雌性约300㎡。旅鼠的成熟期,雄性为44天以上,而雌性为20~40天,若旅鼠在夏季时体重未达到20克时,他们在冬季时便会停止成长直到春天时,才性成熟。

繁殖之谜

旅鼠是世界上已知的所有动物中繁殖力最强的,它们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对旅鼠从3月份开始生,假使它们一年中共生了7胎,每胎12只,一共就是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2160只。这是第三代。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总数为15120只旅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90720只,第六代为326592只,第七代为653184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从3月份的两只,到8月底9月初就会变成1647086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82万只。密度竟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这堪称旅鼠的一大奥秘。

暴露之谜

当旅鼠的数量急剧地膨胀,达到一定的密度,例如一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似的。这时的旅鼠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它们都显得勇敢异常,无所畏惧,具有明显的挑衅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是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难以解释的是,这时候,连它们的肤色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灰黑变成鲜艳的桔红,使其变得特别突出。所有这些奇怪的现象加在一起,唯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释是,它们为了千方百计地吸引猫头鹰、贼鸥、灰黑色海鸥、粗腿秃鹰、北极狐甚至北极熊等天敌的注意,以便多多地来吞食消耗它们,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旅鼠的第二大秘密。

死亡之谜

当旅鼠的数量实在太多,而天敌数量总是有限,无论怎样地暴露自己都收效甚微。因此它们会显示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迁移意识,聚集在一起,渐渐地形成大群,开始时似乎没有什么方向和目标,到处乱窜,就像是出发之前的乱忙,正在准备似的。但是后来,不知道是谁下了命令,也不知谁带头,它们却忽然朝着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往往是白天休整进食,晚上摸黑前进,沿途不断有老鼠加入,而队伍会愈来愈大,常常达数百万只,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赴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地跳将下去,直到被汹涌澎湃的波涛所吞没,全军覆没为止。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奥秘。

网上流行一篇署名“桑内斯”的“美文”《浩荡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约》,转自《读者》2005年第15期,据说是一位挪威癌症病人在追随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顿悟了生命的真谛:无须畏惧死亡,因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内容和文笔看,不像是翻译作品,当是某个国内作家的假冒之作,里面绘声绘色地描绘自己跟踪目睹数百万只旅鼠为了物种的利益,在浩浩荡荡的长途跋涉之后集体跳海自杀的场面,其实是从国内介绍“旅鼠之谜”的科普文章改编而来。

传说,当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只留下少数同类留守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迪斯尼在1958年拍摄的记录片《白色荒野》中,就记录了旅鼠成群结队地迁徙、最终跳海自杀的场面,配上了非常煽情的解说。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影响深远,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约的动人传说在西方家喻户晓。

不过那部记录片的场面是伪造出来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拍摄的,那个地区并不产旅鼠。摄影组到北极地区向因纽特小孩买了几十只旅鼠,让它们在一个覆盖着雪的转盘上奔跑,从各个角度拍摄,剪辑后就出现了成千上万只旅鼠大迁移的情景。之后,摄影组把这些旅鼠带到悬崖上,希望拍摄它们跳到悬崖下的河中淹死的场面。不料旅鼠却不愿往下跳,在等了两天之后,不耐烦的摄影组把这些旅鼠赶下了悬崖,人为制造了跳海自杀。

旅鼠的数量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生物学课题,可能与天敌、食物、气候、季节等因素有关系。例如,一个很明显的但还未得到证实的解释是,旅鼠数量的剧增破坏了植被,出现食物匮乏,导致大批旅鼠被饿死。然后植被开始回复,出现了新一轮的循环。实际上这并非旅鼠特有的现象,在严酷条件下生存的其他一些小动物,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周期性变化。

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专家们在这一点是一致的:旅鼠不会集体自杀。在旅鼠数量剧增,当地的食物变得稀少时,旅鼠和其他动物一样,会向其他地方扩散。人们观察到,在挪威山区,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扩散,有一部分会逐渐到了湖边和海边,在那里安置下来。但随着后来者越来越多,有些就会试图游到对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这可能就是旅鼠集体自杀的神话的源头。

近年来也有些专家试图从旅鼠自身的变化解释其数量减少之谜。例如,随着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间出现了更多的社会交流和压力,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出现变化,从而使其繁殖力下降,变得更有攻击性。在群体密度过大时,旅鼠的反应不是牺牲自己,而是更倾向于攻击其他旅鼠,乃至出现自相残杀。

旅鼠奔赴死亡之约的神话不会像旅鼠从天而降的神话那样轻易消失。不管专家们如何澄清,这个神话会一直被当成一个科学事实、做为一个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奇观流传下去。毕竟,对许多人来说,一个美丽的谎言胜过冷酷的事实。

北极旅鼠

警觉地注视周围的动静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20~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2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

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是旅鼠及其天敌具有周期性的数量波动。每隔3~4年,旅鼠数量会剧增,并且通常仅持续一年的时间便开始下降。调查结果证明,有些年份在北极狐的胃中可发现整窝旅鼠,说明北极狐是从雪下将旅鼠挖出来的。旅鼠数量的增加,给北极狐的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时100%苔原地区的狐狸洞都有北极狐居住,每窝平均产仔8只;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北极狐食物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以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为食,雌狐体质下降,不怀孕,即使怀孕,生出的幼狐体弱多病,不久便会死亡。这样,连续1~2年的时间,北极狐的数量便会急剧降低。雪鹗主食旅鼠,情况也是如此,当旅鼠数量增加时,雪鹗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鹗由于饥饿,被迫南迁。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见到这种雪鹗的大量迁入,而在两次迁入之间,很少见到雪鹗。

毛色变成桔红色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死亡迁移

简介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据记载,早在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人们发现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海中,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事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溺死旅鼠的尸体。

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屡有发生。

解释一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闹事。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

,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目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样迁移,最后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解释二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欲望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性欲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

影响。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解释三

旅鼠是北极草原上的老大,它们的生育速度实在太快了,一胎最多可以生20只。20天就可以成熟。一对鼠男女如果从春天开始致力于生育大计,到秋天就会制造出几十万个后代。每隔三到四年,旅鼠的数量就会大到把草原上可食之物全部吃光的程度。这时,它们得考虑子孙后代的事了,如何消除过剩的数量呢?死亡!主动的死亡是最好的方式。

这时,旅鼠摇身一变,颜色从原来的灰黑色忽然变成鲜艳的橘红色,暴露出自己的所在,引来天敌为自己举行腹葬。但是狐狸们、猫头鹰们怎么努力也吃不光所有的旅鼠。

于是旅鼠们集合起来,几十万只、几百万只成群结队地开始了一生中最悲壮的旅行。它们铺天盖地地向大海拥去,前面的旅鼠逢水架桥,以肉体填平小河、池塘,后面的旅鼠踏过同类的尸体继续前进。大军所到之处,植物统统被吃得精光,草地变成荒原,它们的死亡队伍来到海边之后,几百万只旅鼠抱在一起,像座小山似的在水里翻滚……

旅鼠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这种死亡之旅。美国的皮特克用营养恢复学说来解释旅鼠的自杀:当鼠类数量达到高峰时,植被因遭到过度啃食而被破坏,食物不足,隐蔽条件恶化,于是,它们只好除了留下少数以繁衍后代之外,统统去死。等到植物恢复时,它们的数量再节节攀升。

自杀之谜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北极冻土地带,那里生活着一种名为旅鼠的啮齿动物,它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循环,激增到一定数目便莫名其妙地急剧减少。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一神秘现象一直困扰着生物学界,存在着旅鼠定期进行“集体自杀”之说。欧洲一个三人生物学家小组称,他们经过长达15年的实地观测研究查明,旅鼠的四大天敌才是决定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四大天敌”影响兴衰

在北极地区格陵兰岛东北部、面积约75平方公里的卡鲁普河流域,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奥利维尔·吉尔格和伊尔卡·汉斯基以及德国弗赖堡大学的伯诺伊特·西特勒组成的科学家小组进行了长达15年的实地观察,收集到了大量旅鼠及其天敌的相关宝贵数据。

三位科学家最近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报告了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研究称,旅鼠的数量确实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异常疯狂的激增之后紧跟着就是迅速的大幅度减少。这一现象并不像“旅鼠集体自杀”说得那样简单,“真相要复杂得多”。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旅鼠的种群数量规律性地消长与其四种天敌的“组合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白鼬、北极狐、雪枭及一种名为长尾贼鸥的海鸟。旅鼠貌似田鼠,一向是这“四大天敌”的美味。

旅鼠及田鼠等近亲同类的数量可以突然增加到正常数量的100倍甚至1000倍。旅鼠数量激增,相应也会导致各种天敌数量的暴涨。捕食旅鼠的天敌们饥肠辘辘时有如此美餐享用不尽,自然“乐不可支”地“努力加餐饭”,于是数量也便惊人上升,随后更要疯狂掠食旅鼠,以至于几近高峰的旅鼠数量开始戏剧性地锐减。旅鼠数量下降,天敌们无法继续觅得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开始暴减。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其实,自然界中生物链上“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这种类似的数量循环对于生物学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种循环是自然界中生物种群保持“动态平衡”的一个生存法则。但有趣的是,在旅鼠这一个例中,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仿佛就像上了闹钟,每次都十分准时地上演一个个回合的生死较量。

白鼬扮演“关键角色”

旅鼠的“繁荣-萧条”循环以4年为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循环链条中,白鼬是一个“关键角色”。在四大天敌中,白鼬是唯一一个只以旅鼠为食物来源的捕食者,与白鼬的“专一”相比,其它三大天敌均为“多面手”,它们会“大吃特吃”旅鼠,但同时还有其它可供选择的一些食物来源。

格陵兰夏季几乎“永无止境”的白昼大大增加了科学家们对猎食者的观察时间。北极广阔的苔原,也使得对旅鼠的观察和计数变得相对容易。科学家们观察发现:苔原为旅鼠提供了大量可食植物,沙土又可以方便地挖洞筑穴。旅鼠数量开始增多时,以旅鼠为食的白鼬也会相应增多,白鼬堪称捕食旅鼠的“专家”。但由于旅鼠繁殖能力超强,所以白鼬增长速度远不及旅鼠,于是旅鼠数目逐渐超出了白鼬的捕食能力,这时,其它三大天敌也会加入捕食队伍。据说,一对雪鸮及它们的子女在一天之内可以把50对旅鼠带回巢中尽情享用。

四大天敌的围攻之下,旅鼠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少,白鼬的数量也会相应减少。但白鼬的减少过程有一个时间上的“延迟”,大约1年之后,白鼬体会到旅鼠减少带来的“切肤之痛”,但为时已晚,仅以旅鼠为食的白鼬数量开始骤减。在科学家们的统计数据中,白鼬种群的数量成了深入理解旅鼠循环的关键线索。相比之下,“多面手”们则比白鼬“从容”得多,虽然也会受到波及,但它们可以很快地把猎食目标转移到其它动物上。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依据“捕食者”的行为模式,科学家们建立了一个“捕食者——被捕食者”分析模型,结果利用各种群数量可以粗略地推算出旅鼠的“4年周期”,与现实的经验数据基本一致。科学家们介绍说,在观察过程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食物来源及生活空间大小对旅鼠种群数量会产生影响,所以他们的模型中“也没有必要考虑这两个因素”。

吉尔格说:“旅鼠数量呈现周期性循环,近一个世纪来,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得出一个定论。这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非常热门的问题,也是种群生态学领域研究最为集中的一个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种群生态学家彼得·哈德森说,类似旅鼠这样的循环在鸟类、昆虫和山猫等大型哺乳动物中也有发生。他对欧洲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赞誉有加,称这是自然界反映出基础理论预测的少数例子之一,并认为将来一定会被列入生物学教科书中。

  • 抱歉,您访问的网站页面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