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动物图片及名称大全,欢迎来到奇妙的动物世界,欢迎光临爱动物网!

欢迎小伙伴加入爱动物交流群:186478492  爱动物交流群

母鸡下蛋后为什么咯咯叫?

作者:佚名 2015-12-10 浏览: 3,893 评论:0

摘要: 作者:游识猷 今年9月,某微博名人发了条微博说,“母鸡是最聪明的动物,因为她在下完蛋以后从不高声炫耀。亚伯拉罕·林肯”。 这条与常识相悖的微博迅速引来了许多嘲讽。后续发现,这话其实出自一本书里的翻译错误,林肯原话应是“母鸡是最聪明的动物,因为她只在下完蛋后才高...

作者:游识猷

今年9月,某微博名人发了条微博说,“母鸡是最聪明的动物,因为她在下完蛋以后从不高声炫耀。亚伯拉罕·林肯”。

这条与常识相悖的微博迅速引来了许多嘲讽。后续发现,这话其实出自一本书里的翻译错误,林肯原话应是“母鸡是最聪明的动物,因为她只在下完蛋后才高声炫耀。”(The hen is the wisest of all the animal creation because she never cackles until after the egg has been laid.)

正如常识和林肯所知,母鸡在下完蛋后的确是会咯咯叫的。然而从演化角度,周围捕食者环伺,一只身处黑暗森林里的鸡,下完蛋后理应闭嘴不言,以从天敌嘴下保住后裔。大自然为何不偏好那些选择“下完蛋以后从不高声炫耀”的母鸡?母鸡究竟为什么要叫呢?

感叹假说:“呼,总算生出来了,累死!”

最朴素的假说是,下蛋不易,感叹几句。

母鸡下个蛋容易么?特别是那种很大的蛋,下起来很痛啊!好不容易生出来,还不得感慨几句?猫打呼,狗吠叫,人欢笑,母鸡咯咯叫,天经地义。

母鸡下蛋瞬间,确实很不容易……

母鸡下蛋瞬间,确实很不容易……

这个假说乍一看“很有道理”,因为它特别符合人类把一切事物都拟人化的解释思路。不过,这个假说的致命缺陷在于,它看似解释了“母鸡为什么叫唤”,但仍然没办法解释“叫唤的母鸡是怎么活到今天的”——还是老问题,下蛋都疼,感叹无用,大自然为何不偏好那些能“忍痛不叫”的母鸡呢?

这个假说可以用一些实验加以检验真假,譬如下小蛋的母鸡,鸣叫频率应该显著低于下大蛋的母鸡。不过,我未能查到相关的研究数据……可能科学家们觉得这个假说不值得认真对待……

报讯假说:“蛋在这里,人类你拿走吧!”

第二种假说认为,母鸡会叫,是因为人类偏好。对人类来说,下完蛋会叫的母鸡,相当于自带报讯装置的鸡蛋生产线。一听鸡叫,就可以迅速回收新鲜出厂的鸡蛋,最大限度减少黄鼠狼等外因造成的鸡蛋损耗。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一代代选育出了下完蛋后咯咯叫的母鸡。

家鸡的确是被驯养的动物。不过,人类选育的要点,主要落在更实用的性状上,比如说,长肉长得更快,下蛋下得更多,更健康更不容易生病……相较而言,“下完蛋会叫”这个性状,很难说会重要到值得人们专门拣选的地步——被买一送一地“顺便”拣选出来还更有可能。

这个假说的最大缺陷在于:一、没有证据。理论上说得通的假说很多,但只有能被证据支持的假说才是好假说。

二、 缺乏对未来的预测力。或者说,这个假说除了让人感觉“好像可以解释”外,没什么实际用途。

召唤假说:“我叫,是为了把蛋护的更牢!”

第三种假说认为,鸡下完蛋后的咯咯叫声,没准有助于保护自己的蛋。

首先,这可能是一种对鸡伙伴的召唤。野鸡家鸡都是群居动物,鸡群里有鸡王,有鸡后,鸡们相互认识,等级明确,守望相助,协同作战——鸡多了,安全性也会上升,毕竟团结就是力量。

其次,当捕食者来到附近,母鸡可以声东击西,在远离巢穴与蛋的地方鸣叫,转移捕食者的注意力,让蛋更加安全。

怎么知道哪种可能性更高呢?

鸟的叫声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歌唱(songs),通常结构复杂,音符众多,持续时间长,往往是雄鸟唱出,可以表明身份,表达情感乃至进行求偶。第二类则是鸣叫(call notes),鸣叫通常比较单调,结构简单,主要起通讯作用。

母鸡下完蛋后的咯咯叫,比较接近于鸣叫。

【Youtube用户“Lisa of Fresh Eggs Daily”贴出了她养的母鸡Lucy下蛋后的叫声。

而不同功能的鸣叫,又有着各自的特征。如果是与自己的同伴通讯——求助也好,警告也好——声音往往音频较宽,响亮短促,这样的叫声,有助于同伴找到自己。

如果是发现捕食者,要将其诱离,叫声往往音频较窄,悠长断续,如此,捕食者可以听到,但难以定位。

母鸡下完蛋后的叫声,先是响亮的连续短音,最后接一个较长音,更接近与自己同伴通讯的声音,也就是说,母鸡很可能是叫给其他鸡听的。

动物间的信息通讯是这样实现的:先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发出信号,随后,单方或双方的行为模式出现了概率上的变化。如果母鸡信息的接收方是其他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观察统计其他鸡在接收到母鸡叫声后,行为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炫耀假说:“看我,看我,看我!我多能下蛋!”

我娘养过几年鸡,她是这么看母鸡叫唤问题的——“当然是叫给其他母鸡听啦,别的母鸡听了,大受刺激,就会憋足劲头,下更多的蛋!”

母鸡之间是否会有这样的攀比心态,实在难以揣摩……鸡群里,地位(啄序,pecking order)通常是结结实实打(啄)出来的,有时候甚至是世袭的——鸡后的女儿可能继承鸡后的地位。反正,肯定不是大家聚在一起比下蛋比出来的。最强悍的母鸡哪怕不下蛋,也是母鸡里当之无愧的老大。因此,母鸡是否会因为别的鸡“下蛋多”就深受刺激,也殊为可疑。

1988年,桑希尔(Thornhill)提出,母鸡的下蛋后鸣叫(postoviposition cackle)没准是叫给公鸡听的,表示“我的生殖力高强”,如此,母鸡就能吸引到强悍的公鸡——比如鸡王,来跟自己交配,从而“最大化伴侣质量”( maximize partner quality)。还有一个猜测是,公鸡在听到这样的叫声后,就会为了争夺这样的母鸡明争暗斗,表现为公鸡的侵略性会明显增强。

听起来很有道理,2000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动物学研究者皮萨瑞(Tommaso Pizzari)和伯克黑德(Tim R. Birkhead)打算检验一下这个假说。他们花了六个月去观察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放养的一群爪哇鸡——10只公鸡,14只母鸡——每天近距离(30米之内)观察12小时。

【皮萨瑞所用的实验品种是非常接近红原鸡(Gallus gallus)的爪哇鸡(bankiva breed)。它们放养时的行为模式和野鸡很近似。鸡群里有严格的等级结构,鸡王可以垄断食物、雌性等许多资源。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皮萨瑞所用的实验品种是非常接近红原鸡(Gallus gallus)的爪哇鸡(bankiva breed)。它们放养时的行为模式和野鸡很近似。鸡群里有严格的等级结构,鸡王可以垄断食物、雌性等许多资源。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结果却出乎意料。首先,母鸡有的不下蛋也叫,有的下完蛋后也不叫,有的下完蛋后时叫时不叫。一共记录到的46次母鸡叫唤里,只有15%(7次)是下完蛋后叫的,85%是没下蛋瞎叫唤,有时甚至是其他母鸡叫了也就跟着叫几声。而14只下蛋的母鸡里,只有29%(4只)下完蛋后叫,其他71%(10只)则“在下完蛋以后从不高声炫耀”——也就是说,译者和任志强虽然把林肯意思弄拧了,但结果又歪打正着地说对了,这世上确实存在着下完蛋后不叫唤的母鸡。

其次,母鸡的下蛋后鸣叫,完全不影响自己此后短时间内的交配概率。一般来说,母鸡下完蛋后10-15分钟内,它就会离开蛋所在的小巢,加入鸡群之中。研究者会密切关注这些母鸡至少60分钟,他们发现,在这段时间内,母鸡不管是叫也好,不叫也好,时叫时不叫也好,一般也就能交配0.1-0.2次,叫声不影响下蛋后的交配频率。

最后,母鸡下蛋后鸣叫,不能“提高交配伴侣的质量”。在听到母鸡的下蛋鸣叫后,公鸡也不会变得更爱争斗,事实上,公鸡们没有对鸣叫母鸡表现出更多偏好,也不会对与鸣叫母鸡交配的同伴心怀妒忌。当公鸡试图与鸣叫母鸡交配时,研究者一共只记录到了2次其他公鸡去搞破坏导致交配不成功,但却记录到了20次鸣叫母鸡自己拒绝交配导致交配不成功。

事实上,母鸡下蛋和鸣叫的时段,通常是它们一天之中最少交配的时段,大概是每769分钟1次交配——其他时段则大概是每164分钟1次交配,高了将近5倍。再加上鸣叫母鸡往往主动拒绝交配的举动,研究者推断,母鸡下蛋后的鸣叫,既不是感叹生产,也不是召唤同伴,更不是炫耀自身,很可能是在发出拒绝性骚扰的信号。母鸡纯粹是在对公鸡说,“省省力气吧,我一段时间内不想再生,别找我,烦着呢!”

【很少下蛋的母鸡,下完蛋后才叫得好像她刚下了个小行星似的。——真的是马克·吐温说的。图片来源:izquotes.com】

【很少下蛋的母鸡,下完蛋后才叫得好像她刚下了个小行星似的。——真的是马克·吐温说的。图片来源:izquotes.com】

参考资料

E.O.威尔逊 《社会生物学》

Pizzari, Tommaso, and Tim R. Birkhead. “For whom does the hen cackle? The function of postoviposition cackling.” Animal behaviour 61.3 (2001): 601-607.

Thornhill, R. “The jungle fowl hen\’s cackle incites male competition.” Verhandlungen der Deutschen Zoologischen Gesellschaft. 81. Jahresversammlung von 23. bis 28. Mai 1988 in Bielefeld. (1988): 145-154.

原文链接: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93445